+

TWI385994B -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 Google Patents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994B
TWI385994B TW094126855A TW94126855A TWI385994B TW I385994 B TWI385994 B TW I385994B TW 094126855 A TW094126855 A TW 094126855A TW 94126855 A TW94126855 A TW 94126855A TW I385994 B TWI385994 B TW I3859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interface
application modu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pv6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26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29842A (en
Inventor
Marcello Lioy
Uppinder Singh Babbar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629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29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9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4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s or network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3Routing a service request depending on the request content or con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7Adaptation for transition between two IP versions, e.g. between IPv4 and IPv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8Multiprotocol handlers, e.g. single devices capable of handling multiple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9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adapted for mobile IP [M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本揭示案係關於無線通信,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在無線通信網路內之不同網路通信協定之使用。
在通信網路中,網路節點使用網路通信協定來交換資料。網際網路協定(IP)為網路通信協定之一實例,其便於網路節點之間之封包資料通信。在基於IP之網路中,每一網路節點具有一IP位址。在兩個網路節點之間發送之封包通常包括具有源IP位址及目標IP位址之標頭。源位址識別發送封包之節點且目標位址識別封包之預期接收者。
傳統通信網路通常根據IP版本4(IPv4)來使用32位元IP位址。舉例而言,符合TIA IS-835標準之無線通信網路依賴於IPv4位址空間來識別自網路設備至諸如行動電話之無線通信裝置(WCD)之範圍的無線節點。具有數百萬個別可定址節點之密集行動網路已導致由IPv4提供之32位元位址空間之快速耗盡。
具有由IPv4位址空間強加之限制,網路或體開始實施由IP版本6(IPv6)提供之128位元位址空間。IPv6之巨大擴展位址空間准許無線業者容易地支援"一直開啟(always-on)"服務,在該情況下網路節點保持持久之IP位址指派。現在某些WCD對不同應用程式支援IPv4及IPv6定址兩者。通常需要使用IPv6位址用於要求長久連接之應用程式。
儘管通常需要IPv6定址,但是許多覆蓋區域中之網路設備在自IPv4過渡至IPv6期間不立即提供對IPv6之支援。因此,支援IPv6之網路介面之可用性可隨著WCD在不同覆蓋區域之中運行而變化。
本揭示案係針對在無線通信網路中之不同網路協定之間支援容錯移轉的技術。該等技術可實施於具有應用程式模組之WCD中,該應用程式模組根據諸如IPv4及IPv6之兩或兩種以上不同協定來支援通信。由WCD實施之邏輯介面回應來自應用程式模組之網路存取請求而選擇用於存取無線通信網路之實體介面。
由應用程式模組發佈之網路存取請求並未指定特定網路協定,因為不確定對應於特定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在請求時是否可用。替代地,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邏輯介面,其接著嘗試協商經由實體介面之網路存取。
邏輯介面選擇可用之實體介面並向應用程式模組通知將用於通信之網路協定類型。在某些實施例中,來自邏輯介面之初始通知可僅指示網路連接為UP。在此情況下,應用程式模組查詢邏輯介面以接收指示由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支援之網路協定類型的進一步通知。
邏輯介面可經組態以基於連接偏好設定來選擇對應於較佳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當其可用時)。若對應於較佳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不可用,則邏輯介面選擇對應於不同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其提供自一網路協定至另一網路協定之容錯移轉處理。
在每一情況下,應用程式模組查詢邏輯介面以判定經由已選擇之實體介面通信所必需之網路協定類型並繼續使用該用於通信之網路協定。舉例而言,若WCD包括多個協定堆疊,則應用程式模組基於來自邏輯介面之通知來選擇適當之網路協定堆疊。
在一實施例中,本揭示案提供包含應用程式模組及邏輯介面之行動WCD。應用程式模組產生用於存取無線通信網路之請求。邏輯介面回應來自應用程式模組之請求而選擇用於存取無線通信網路之實體介面。另外,邏輯介面向應用程式模組通知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邏輯介面可依據對實體介面之選擇自動地向應用程式模組提供通知。或者,一接收到網路為UP之初始通知,應用程式模組則向邏輯介面查詢網路協定類型之通知。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揭示案提供一方法,該方法包含接收來自WCD內之應用程式模組之用於存取無線通信網路的請求,回應來自應用程式模組之請求而調用邏輯介面以選擇用於存取無線通信網路之實體介面並向應用程式模組通知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本揭示案亦涵蓋包含指令以實施該方法之電腦可讀媒體。
在隨附圖式及以下描述中闡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之細節。其它特徵、目標及優點將自描述及圖式以及申請專利範圍而變得顯而易見。
圖1為說明無線通信網路10之方塊圖。如圖1展示,網路10包括複數個行動WCD 12A至12N,共同稱為WCD 12。根據本揭示案,一或多個WCD 12經組態以在不同網路協定之間支援容錯移轉。如本文使用,術語"容錯移轉"通常係指選擇複數個網路協定中之一者用於存取通信網路10之處理。容錯移轉可涉及選擇對應於較佳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若可用),當較佳介面不可用時,接著選擇對應於不同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儘管本文描述之技術可應用於多種網路協定之容錯移轉處理,但是為說明之目的,本揭示案將以IPv4及IPv6為特徵。
WCD 12包括經設計以支援諸如電子郵件、網際網路瀏覽、文字訊息或其類似物之應用程式的應用程式模組。某些應用程式模組僅可支援一單一網路協定,而其它應用程式模組可支援兩或兩個以上網路協定。如一實例,WCD 12內之某些應用程式模組可支援IPv4及IPv6兩者以確保越過不支援IPv6之異質網路的運作。在應用程式模組請求網路存取時,不確定IPv4實體介面或IPv6實體介面是否可用,即能夠使用相關協定來連接至網路10。結果,應用程式模組不可立即繫結至實體介面。
為此原因,WCD 12經組態以在對應於諸如IPv4及IPv6之不同網路協定的實體介面之間支援容錯移轉。如一實例,若較佳IPv6介面不可用,則WCD 12實施容錯移轉處理以選擇次佳之IPv4介面。一完成容錯移轉處理,應用程式模組則使用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通信。以此方式,即使諸如IPv6之較佳實體介面不能夠連接至網路,支援IPv4及IPv6之應用程式模組亦能夠存取網路10。
為支援容錯移轉,WCD 12包括回應來自應用程式模組之請求而選擇用於存取網路之實體介面的邏輯介面。以此方式,邏輯介面處理來自應用程式模組之網路存取請求並協商經由可用實體介面之與網路10之連接。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邏輯介面,其在應用程式模組與潛在改變之實體介面之間提供抽象層。
邏輯介面負責選擇可用實體介面並向應用程式模組通知網路連接。舉例而言,邏輯介面可具有連接狀態,即由應用程式模組監視之UP或DOWN。當偵測到邏輯介面之UP連接狀態時,應用程式模組可向邏輯介面查詢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或者,邏輯介面可直接支援網路協定類型,使得查詢不需要轉發至實體介面。
回應於查詢,邏輯介面向應用程式模組通知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應用程式模組接著使用適當網路協定以經由邏輯介面通信。因此,應用程式模組不選擇網路協定直至其接收來自邏輯介面之通知為止。邏輯介面一協商連接並通知,WCD 12中之應用程式模組則選擇適當網路協定並使用已選擇之網路協定與網路10中之對等裝置通信。以下將更加詳細地描述邏輯介面實施容錯移轉處理之運作。
如圖1進一步展示,WCD 12經由已選擇之實體介面與無線網路存取點14通信。在某些實施例中,CDMA 2000網路節點或封包資料伺務節點(PDSN)16可耦接於無線存取點14與諸如網際網路之IP網路18之間。在其它實施例中,無線存取點14及IP網路18可經由UMTS(通用行動電信節點)網路節點或GGSN(GPRS閘道器伺務節點)節點、或者無線LAN或IEEE 802.11存取點而連接。在圖1之實例中,多個IPv4網路節點20A至20N(共同稱為IPv4節點20)及IPv6網路節點22A至22N(共同稱為IPv6節點22)經由IP網路18與PDSN 16通信。因此,無線存取點14可使用IPv4或IPv6來支援與WCD 12之無線通信。然而,在某些區域中,IPv6實體介面不可用。
WCD 12經由無線存取點14發送並接收資料且可採用蜂巢式無線電話、衛星無線電話、併入攜帶型電腦之無線電話卡、具備無線通信性能之個人數位助理(PDA)及其類似物之形式。另外,WCD 12可包括語音通信性能,尤其當體現為行動手機(handset)時。行動WCD 12可使用諸如劃碼多向近接(CDMA)、寬頻CDMA(WCDMA)、劃時多向近接(TDMA)或劃頻多向近接(FDMA)之多種通信技術用於經無線通信通道通信。
無線網路存取點14可採用經配備用於資料通信之基地台天線及控制器、語音通信或其兩者之形式。PDSN 16用作將IP位址指派至行動WCD 12之遠端裝置。詳言之,PDSN 16負責將IP位址指派至行動WCD 12,並建立及支援行動WCD 12與IP網路18之間之IP訊務。PDSN 16可經配備以充當行動WCD 12之外籍代理,處理與耦接至IP網路18之本地代理(未展示)之轉交位址及協商。
IPv4節點20能夠根據IPv4網路通信協定通信並可採用諸如網路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網路用戶端、電子郵件伺服器、I/O裝置及其類似物之多種網路資源的形式。類似地,IPv6節點22能夠根據IPv6網路通信協定而通信並可採用類似於IPv4節點20之形式。然而,IPv6提供比IPv4大得多之定址空間且其對於要求持久IP位址指派之應用程式為尤其需要的。
WCD 12可經組態為能夠根據例如IPv6之第一網路協定及例如IPv4之第二網路協定兩者進行通信的"雙堆疊"裝置。換言之,行動WCD 12實施IPv4協定堆疊及IPv6協定堆疊兩者,其之每一者經組態用於行動應用程式。支援IPv4及IPv6兩者之應用程式模組基於由邏輯介面選擇之實體介面來選擇網路協定堆疊中之一者。詳言之,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邏輯介面並使用適當協定堆疊回應來自邏輯介面之通知。
通常,應用程式模組可為運行於WCD 12內之處理器上之軟體處理。在運作中,當使用者開始應用程式時,應用程式模組產生用於存取網路10之請求以服務應用程式。應用程式模組可單方地選擇協定IPv4或IPv6並繫結至相應之實體介面。然而,在應用程式模組嘗試繫結時,不確定相應之IPv4實體介面或IPv6實體介面實際上是否可用。為此原因,提供邏輯介面以處理由應用程式模組做出之網路存取請求,並代表應用程式模組而選擇可用之實體介面。
此邏輯介面用作IP層與實體介面層之間之抽象層。詳言之,邏輯介面駐留於協定堆疊與實體介面之間。實體介面直接駐留於諸如乙太網路或點對點協定(PPP)之網路裝置層上。邏輯介面不同於實體介面之處在於邏輯介面實體地或邏輯地駐留於另一介面之上。
邏輯介面或組態並聯合邏輯介面與某些底層介面之控制器將其自身聯合至實際上可用之實體介面(IPv4及IPv6),其與任一可應用程式之連接偏好設定一致。隨後邏輯介面將其IP位址族設定為底層實體介面之IP位址族。以此方式,邏輯介面可用於處理自IPv6至IPv4之容錯移轉或反之亦然而不需要應用程式模組之特殊組態。
如以上論述,當網路10可用時,邏輯介面選擇可用之實體介面,並將初始通知提供至產生網路存取請求之應用程式模組。如將描述,通知可不為明確訊息而為連接狀態中之改變,例如UP或DOWN。回應於通知,應用程式模組查詢邏輯介面,以判定哪種IP類型與邏輯介面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聯。邏輯介面接著以IP類型之通知回覆,使得應用程式模組得知哪個IP堆疊(IPv4或IPv6)應被選擇以與網路10中之其它裝置通信。
如將描述,邏輯介面亦可實施邏輯,用於選擇較佳實體介面,以及當第一選擇不成功時容錯移轉(fail-over)至替代選擇。以此方式,WCD 12可經組態以對一種類型之連接的偏好高於其他類型之連接。如以下描述,此邏輯亦可包括用於決定介面選擇之邏輯,當已建立一至具有非較佳IP類型之介面的連接時、或當一應用程式模組指定至任一可用介面的連接時或當交遞為必需時,則進行此用於決定介面選擇之邏輯。
圖2為說明用於圖1之網路10內之行動WCD 12的方塊圖。如圖2展示,行動WCD 12包括處理器28、數據機30、無線電電路32及天線34。處理器28執行儲存於記憶體(未展示)中之程式碼,以實施雙協定堆疊。詳言之,處理器28實施由IPv4堆疊36及IPv6堆疊38表示之雙協定堆疊,以分別根據IPv4協定及IPv6協定來發送並接收基於IP之封包。處理器28執行由應用程式模組44A及應用程式模組44B表示之一或多個應用程式42。另外,處理器28執行處理,以支援協商用於應用程式模組44A、44B之網路連接的邏輯介面40。詳言之,邏輯介面40協商經由IPv4實體介面46或IPv6實體介面48之連接。
可以習知方式建構數據機30,以調變及解調變經由無線電電路32及天線34傳輸及接收之封包。舉例而言,數據機30可實施多種通信技術中之任一者,諸如劃碼多向近接(CDMA)、寬頻CDMA(WCDMA)、劃時多向近接(TDMA)或劃頻多向近接(FDMA),用於經無線通信通道通信。另外,數據機30可經組態以根據諸如CDMA2000 1xRTT、CDMA2000 1xEV-DO或UMTS之多種標準中之任一者運作。無線電電路32可包括用於處理經傳輸及接收之訊號的習知射頻(RF)放大器及濾波電路。
如以上提及,應用程式42可支援電子郵件、網際網路服務、文字訊息及其類似物。諸如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某些應用程式模組經組態以根據IPv6或IPv4運作。諸如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之其它應用程式模組可經組態而僅用於IPv6運作或僅用於IPv4運作。當使用者開始該等應用程式中之一者時,相應應用程式模組44A、44B產生網路存取請求。
回應來自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網路存取請求,處理器28調用邏輯介面40以協商與實體介面46、48中之一者的連接用於存取網路10。在此情況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邏輯介面40。相反,當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請求網路存取時,處理器28直接將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繫結至IPv6實體介面48而不使用邏輯介面40。此外,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可根據IPv4或IPv6通信,而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經配備以僅根據IPv6通信。邏輯介面40及應用程式模組44可實施為在WCD 12內諸如處理器28之普通處理器上或獨立處理器或控制器上運行的軟體處理。
當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請求網路存取時,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邏輯介面。然而,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並未立即選擇特定網路協定。此外,在做出網路存取請求時,可用介面支援之網路協定類型可為未知的。替代地,邏輯介面40藉由基於一或多個選擇規則選擇可用實體介面46、48來回應來自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網路存取請求,並接著將網路10可用之初始通知提供至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通知可僅指示已選擇實體介面46或48或可進一步指示與實體介面相關之例如IPv4或IPv6之網路協定。
在典型實施例中,邏輯介面40將不初始識別網路協定類型。替代地,邏輯介面40將僅指示網路連接狀態。若初始通知並未識別網路協定類型,則應用程式模組44A向邏輯介面40查詢與其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之識別。回應於此查詢,邏輯介面40接著對應用程式模組44A產生識別網路協定之進一步通知。基於識別之網路協定,應用程式模組44A接著選擇IPv4堆疊36或IPv6堆疊38用於隨後之通信。
如本文描述,圖3為說明經組態以在WCD 12中之IPv4實體介面與IPv6實體介面之間支援容錯移轉的協定堆疊50之運作的圖式。如圖3展示,儘管為易於說明而在圖3中僅展示兩個應用程式模組44A、44B,但是WCD 12可包括多個應用程式模組。堆疊50進一步包括雙IP實體介面,即IPv4實體介面46及IPv6實體介面48,以及通訊端API層52、TCP/UDP層54、IP層56及邏輯介面40。
使用IPv4實體介面46及IPv6實體介面48來選擇性地將一或多個實體鏈路(Phys鏈路)58、60存取至網路10(圖1)。諸如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某些應用程式模組經組態以用於IPv4或IPv6。諸如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之其它應用程式模組可經組態以用於IPv6。邏輯介面40駐留於IPv4實體介面及IPv6實體介面46、48之上以處理來自支援IPv4或IPv6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的網路存取請求。因為IPv4介面46之狀態可不同於IPv6介面48之狀態且此等狀態可隨時改變,所以需要用於IPv4及IPv6訊務之獨立實體介面46、48。
邏輯介面40之狀態反映IP訊務是否可由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傳輸。舉例而言,邏輯介面40可具有指示與實體介面成功連接之UP狀態及指示實體介面不可用之DOWN狀態。另外,邏輯介面40可具有諸如COMING_UP之暫時狀態以指示邏輯介面正建立與實體介面之連接及諸如GOING_DOWN之暫時狀態以指示邏輯介面40正解除連接。
當開始相應之應用程式時,僅支援IPv6之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當請求存取網路10時指定IPv6協定。在此情況下,如線62指示,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立即直接繫結至IPv6實體介面48。詳言之,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使用通訊端API層52、TCP/UDP層54及IP層56,但並未繫結至邏輯介面40。替代地,如線63指示,資料自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經由通訊端API層52、TCP/UDP層54及IP層56流動至IPv6實體介面48。若IPv6服務自網路10不可用,則IPv6實體介面48不可用且由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做出之網路存取請求失敗。網路存取失敗可由自IPv6實體介面48返回之DOWN狀態來指示。
與應用程式模組44B對比,支援IPv4或IPv6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當請求存取網路介面時並未指定特定IP類型。替代地,如線64指示,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堆疊50內之邏輯介面40。邏輯介面40接著協商以提出可用之實體介面。當做出與IPv4實體介面46或IPv6實體介面48之成功連接時,邏輯介面40通知請求應用程式模組44A。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向邏輯介面40查詢相關之IP類型,且接著使用適當IP類型經由通訊端API層52、TCP/UDP層54及IP層56通信,如線65指示。因此,邏輯介面40准許使用經設計以支援IPv4或IPv6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
一成功連接至實體介面,邏輯介面40則通知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然而,在一典型實施例中,通知並非明確訊息。替代地,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監視邏輯介面40之狀態。當狀態過渡至UP狀態時,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判定連接可用。在此情況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接著向邏輯介面40查詢適當網路協定類型。邏輯介面40可向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查詢網路協定類型。或者,邏輯介面40可已與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相關,在該情況下不需查詢實體介面。邏輯介面40回應查詢而向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通知網路協定類型。作為回應,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接著經由適當協定堆疊通信。
邏輯介面40可經組態以根據一或多個連接規則運作。在圖3之實例中,如實線66指示,邏輯介面40優先嘗試經由IPv6實體介面48連接。若經由IPv6實體介面48之連接為不可能的,則邏輯介面容錯移轉至IPv4實體介面46,如虛線67指示。根據連接規則,特定實體鏈路58、60亦可為較佳的。在圖3之實例中,如實線68、69指示,實體鏈路58對IPv4實體介面46及IPv6實體介面48為較佳的。然而,若IPv6服務經由實體鏈路58而不可用,則IPv6實體介面60准許容錯移轉至不同實體鏈路(即實體鏈路60),如虛線70指示。若實體鏈路58、60皆不支援IPv6協定,則IPv6實體介面48將DOWN狀態經由邏輯介面40返回至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或直接返回至IPv6應用程式模組44B。
以以上方式,邏輯介面40在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與實體介面46、48之間提供抽象層。因此,並不立即需要判定支援哪種協定類型(IPv4或IPv6)以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實體介面46、48中之一者。而是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邏輯介面40。邏輯介面40或組態並聯合邏輯介面40與某些底層介面之控制器繫結至IPv4介面46或IPv6介面48,其視哪個接近而定。邏輯介面40接著將其位址族設定為底層IP介面之位址族。此方法可解決自IPv6至IPv4或相反之容錯移轉。
圖4為說明用於由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選擇一用於網路存取之實體介面的WCD 12內之邏輯介面40之運作的流程圖。在圖4之實例中,假定IPv6實體介面48為連接至網路10之較佳介面。然而在網路10之某些區域內,IPv6實體介面48不能夠連接至支援IPv6之實體鏈路。如圖4展示,邏輯介面40接收來自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網路存取請求(71)。如以上論述,因為不知曉IPv6實體介面48是否將為UP,所以來自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網路存取請求並未指定IP版本。
回應於網路存取請求,邏輯介面40初始嘗試經由IPv6實體介面48而連接至網路10(72)。若IPv6實體介面48之狀態為UP(74),即IPv6實體介面能夠連接至支援IPv6之實體鏈路,則邏輯介面40選擇IPv6介面(76)並將UP狀態返回至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若IPv6實體介面48之狀態為DOWN(74),則邏輯介面40替代地選擇IPv4介面46並返回該介面之UP狀態。換言之,若IPv6介面48不可用,則邏輯介面40嘗試經由IPv4介面46提出網路10(78)。當然,在某些情況下,IPv4介面46及IPv6介面48兩者可皆為DOWN,其導致網路存取失敗。
一接收到實體介面選擇之通知,即以來自邏輯介面40之UP狀態的形式,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則向邏輯介面查詢與已選擇之實體介面46或48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回應於查詢,邏輯介面40將IP類型之通知發送至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80)。
圖5為說明用於嘗試存取網路10的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之運作的流程圖。如圖5展示,當使用者開始相應之應用程式時,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發佈網路存取請求(84)。網路存取請求並未指定網路協定類型,且因此由邏輯介面40處理。一偵測到來自邏輯介面40之UP狀態(85),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則向邏輯介面40查詢與由邏輯介面選擇之實體介面相關之網路協定類型(86)。一旦邏輯介面40提供網路協定類型之通知(88),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則選擇適當協定堆疊(90)。
圖6為說明用於根據由全域設定或由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特定地指定之連接偏好設定來選擇實體介面的WCD 12之邏輯介面40之運作的流程圖。在行動環境中,圖6中展示之處理可應用於初始呼叫建立、交遞情況或其兩者。在初始呼叫建立之情況下,當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發佈網路存取請求時處理開始(92)。然而,在圖6之實例中,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亦指示連接模式。
詳言之,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可在"所需"模式或"較佳"模式中運作。所需模式要求邏輯介面一直嘗試使用較佳實體介面,該較佳實體介面通常為IPv6實體介面。所需模式應用於呼叫建立及交遞情況兩者中。較佳模式要求僅若非較佳介面未為UP時裝置嘗試建立較佳實體介面。若較佳介面已建立,則其將不顧較佳/所需設定而一直被選擇。因此,若非較佳介面已為UP,則邏輯介面40將嘗試在所需模式中建立較佳介面,但若已在較佳模式中建立較佳介面則使用非較佳介面。
因此,在圖6之實例中,為選擇實體介面,邏輯介面40首先檢查較佳/所需模式設定以判定其在所需模式中或是較佳模式中(94)。邏輯介面40接著基於可應用程式模式之要求來選擇實體介面(96)。若選擇所需模式,則邏輯介面40嘗試建立IPv6實體介面而不考慮IPv4介面是否已為UP。然而,若選擇較佳模式,則僅若IPv4介面未為UP時邏輯介面40嘗試建立IPv6實體介面。因此,若IPv4介面已為UP,則在較佳模式中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僅使用該介面而並非建立IPv6介面。
一旦邏輯介面40之狀態為UP,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則查詢IP類型。作為回應,邏輯介面40將IP類型通知發送至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98)。邏輯介面保持繫結至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直至應用程式終止、實體介面變為DOWN或隨著行動WCD 12運行越過網路10,交遞使得不同介面之過渡成為必要為止。
圖7A及7B為進一步說明在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指定之不同連接模式中的邏輯介面40之運作的流程圖。圖7A及7B描述初始呼叫建立及交遞處理兩者之實例。如圖7A展示,依據起始對初始呼叫建立之處理(102),必須判定請求網路存取之應用程式模組為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或是僅IPv6應用程式模組(104)。同樣,在某些實施例中,僅IPv4應用程式模組可請求網路存取。若應用程式模組僅請求IPv6存取,則不需繫結至邏輯介面40,且處理退出(106)。然而,若應用程式模組請求"任一"IP版本,即IPv4或IPv6,則邏輯介面40判定用於IP介面之較佳IP版本(108)並儲存較佳IP版本(110)。舉例而言,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通常指定IPv6為實體介面之較佳類型。
接著,如以上論述,邏輯介面40判定較佳/所需模式以判定應用程式模組在"所需"模式中或是"較佳"模式中(112)。若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在較佳模式中運作,則邏輯介面40將判定例如IPv6介面之較佳介面是否為UP(114)。若否,則邏輯介面40判定例如IPv4之非較佳介面是否為UP(116)。如圖7B展示,若較佳介面為UP,則邏輯介面40繫結至較佳介面(118),告知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網路為UP(120)並退出(106)。若較佳介面不為UP,但非較佳介面為UP(116),則處理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非較佳介面(122),告知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120)並退出(106)。
若較佳介面不為UP(114)且非較佳介面不為UP(116),則邏輯介面40嘗試提出較佳介面並等待通知(124)。若較佳介面變為UP(126),則處理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較佳介面(118)並告知請求應用程式網路為UP(120)。若例如在規定時間週期內較佳介面並未變為UP(126),則處理再次判定非較佳介面是否為UP(128)。若是,則處理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非較佳介面(122)並通知請求應用程式網路為UP(120)。
若非較佳之介面不為UP(128),則處理嘗試提出非較佳介面並等待通知(130)。若非較佳介面變為UP(132),則處理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非較佳介面(122)並通知請求應用程式網路為UP(120)。若非較佳介面並未變為UP,則處理告知應用程式提出網路之嘗試失敗(134)並退出(106)。
當發生交遞時,或當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係處於所需模式中(112)時,處理在所需模式中運作並判定較佳介面是否為UP(136)。若否,則處理分支至作業124。然而,若較佳介面為UP,則處理將邏輯介面繫結至較佳介面(118),並告知應用程式網路為UP(122)。因此在所需模式中,若較佳介面已為UP,則處理不在介面之間改變,但若較佳介面不為UP,則嘗試提出較佳介面。相比之下,在較佳模式中,處理可使用非較佳介面(若可用),而非若發現非較佳介面為DOWN則嘗試提出較佳介面。
以此方式,若提出網路10之嘗試未能建立較佳IP版本,則現存之應用程式將不會有任何改變。然而,若嘗試成功,則邏輯介面40將IPv4/IPv6應用程式模組44A繫結至較佳介面(例如IPv6),且建立之應用程式被告知IP版本已改變。此方法可解決自IPv6至IPv4或相反之容錯移轉。或者,在其它實施例中,較佳模式可經組態以嘗試提出較佳介面。因此,如所需,較佳模式之設計可經受變化。
如圖7A及7B所指示,在所需模式中,可迫使應用程式模組44A依據交遞來重新建立其與對等物之會期。詳言之,邏輯介面40可經組態以依據交遞來一直嘗試至IPv6介面之連接,即使應用程式模組44A先前使用IPv4用於現存之會期。再者,在所需模式中,即使IPv4介面已可用,為新會期嘗試存取網路10之應用程式模組亦將要求邏輯介面40嘗試經由IPv6實體介面來連接。
若經由IPv6介面存取網路10之嘗試失敗,則現存之應用程式將不會有任何改變。換言之,現存之應用程式將繼續使用IPv4協定。然而,若對於新應用程式的嘗試成功,則邏輯介面40將使其自身重新相關聯於較佳IPv6介面,使得建立之應用程式被通知所需之協定已改變。在此情況下,新應用程式實際上引起用於現存應用程式之協定中的改變。
本文描述之技術可實施於硬體、軟體、韌體或其之任一組合中。若實施於硬體中,則該等技術可由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程式積體電路(ASIC)、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它等效可程式化或固定邏輯電路來實現。若實施於軟體中,則該等技術可針對包含程式碼之電腦可讀媒體,其當實行時執行一或多個本文描述之技術。
儘管本文描述之技術集中於存取IPv4介面及IPv6介面,但是類似原則可應用於多種不同網路協定及定址家族之中的存取。因此,本揭示案不限於IPv4、IPv6或通常不限於IP。同樣,該等技術不限於無線通信且可在有線網路中找到應用程式。
已描述各種實施例。此等實施例及其它實施例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10...無線通信網路
12...WCD
14...無線網路存取點
16...封包資料伺務節點(PDSN)
18...IP網路
20...IPv4節點
22...IPv6節點
28...處理器
30...數據機
32...無線電電路
34...天線
36...Ipv4堆疊
38...IPv6堆疊
44A...應用程式模組
44B...應用程式模組
42...應用程式
40...邏輯介面
46...IPv4實體介面
48...IPv6實體介面
50...協定堆疊
52...通訊端API層
54...TCP/UDP層
56...IP層
58、60...實體鏈路
62、63、64、65...線
66、68、69...實線
67、70...虛線
圖1為說明無線通信網路之方塊圖。
圖2為說明用於圖1之網路內之行動WCD的方塊圖。
圖3為說明經組態以在對應於不同網路協定之實體介面之間支援容錯移轉的WCD內之協定堆疊之運作的圖式。
圖4為說明用於選擇用於網路存取之實體介面的WCD內之邏輯介面之運作的流程圖。
圖5為說明用於使用不同網路協定來存取網路的WCD內之應用程式模組之運作的流程圖。
圖6為說明根據應用程式模組指定之連接偏好設定的邏輯介面之運作的流程圖。
圖7A及7B為進一步說明在不同連接模式中之邏輯介面之運作的流程圖。
12...WCD
28...處理器
30...數據機
32...無線電電路
34...天線
36...Ipv4堆疊
38...IPv6堆疊
44A...應用程式模組
44B...應用程式模組
42...應用程式
40...邏輯介面
46...IPv4實體介面
48...IPv6實體介面

Claims (25)

  1. 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其包含:一應用程式模組,其產生用於存取一無線通信網路之一請求,以回應於支援用於在該無線通信裝置上的一對應應用程式的通信,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支援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其中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一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用於存取的該請求係由該應用程式模組發送;一邏輯介面,其與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通信;其中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該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該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該邏輯介面;其中該邏輯介面選擇一實體介面,其具有由來自用於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之該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一連接,以回應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請求,並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一網路協定類型;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進一步在該無線網路裝置上選擇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之一者,以能夠根據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該網路協定類型通信;且其中在經由由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提供的連接而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該應用程式模組經由該已選擇之協定堆疊通信。
  2.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邏輯介面回應一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查詢,而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該網路協定類型。
  3.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邏輯介面建立一至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連接。
  4.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包含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6(IPv6)堆疊及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4(IPv4)堆疊。
  5.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相關聯於該實體介面之該網路協定類型係IPv4或IPv6中之一者。
  6.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用於網路存取之請求並未指示該網路協定類型。
  7.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邏輯介面根據對應於該應用程式模組之一模式的各自選擇規則來選擇該實體介面,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模式係一較佳模式及一所需模式中之一者,該所需模式指定選擇一具有一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一特定實體介面,且僅當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未被建立時,該較佳模式指定選擇具有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或嘗試建立該連接的任何實體介面,其使用具有該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該特定實體介面。
  8.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在一初始呼叫建立期間或在一交遞期間產生該用於網路存取之請求。
  9. 一種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發送來自一無線通信裝置內之一應用程式模組至一邏 輯介面之用於存取一無線通信網路的一請求,以回應於支援用於在該無線通信裝置上的一對應應用程式的通信,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支援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其中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一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用於存取的該請求係由該應用程式模組發送;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該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該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該邏輯介面;該邏輯介面選擇一實體介面,其具有由來自用於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之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一連接,以回應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請求;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一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網路協定類型;該應用程式模組在該無線網路裝置上選擇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之一者,以能夠根據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該網路協定類型通信;且在經由由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提供的連接而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該應用程式模組經由該已選擇之協定堆疊通信。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該網路協定類型包括:通知以回應一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查詢。
  11.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該邏輯介面建立一至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連接。
  12.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選擇該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之一者包含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6(IPv6)堆疊及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4(IPv4)堆疊。
  13.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相關聯於該實體介面之該網路協定類型係IPv4或IPv6中之一者。
  14.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用於網路存取之請求並未指示該網路協定類型。
  15.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選擇該實體介面進一步包含根據對應於該應用程式模組之一模式的各自選擇規則來選擇,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模式係一較佳模式及一所需模式中之一者,該所需模式指定選擇一具有一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一特定實體介面,且僅當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未被建立時,該較佳模式指定選擇具有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或嘗試建立該連接的任何實體介面,其使用具有該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該特定實體介面。
  16.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發送該用於網路存取之請求係發生於在一初始呼叫建立期間或在一交遞期間。
  17. 一種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指令以使得一處理器:發送來自一無線通信裝置內之一應用程式模組至一邏輯介面之用於存取一無線通信網路的一請求,以回應於支援用於在該無線通信裝置上的一對應應用程式的通信,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支援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 定,其中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一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用於存取的該請求係由該應用程式模組發送;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該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該應用程式模組繫結至該邏輯介面;該邏輯介面選擇一實體介面,其具有由來自用於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之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一連接,以回應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請求;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一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網路協定類型;該應用程式模組在該無線網路裝置上選擇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之一者,以能夠根據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該網路協定類型通信;且在經由由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提供的連接而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該應用程式模組經由該已選擇之協定堆疊通信。
  18.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使得該處理器回應一來自該應用程式模組之查詢而向該應用程式模組通知一網路協定類型。
  19.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等指令使得該處理器建立在該邏輯介面與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之間的連接。
  20.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包含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6(IPv6)堆疊及一網際網路協定版本4(IPv4)堆疊。
  21.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相關聯於該實體介面之該網路協定類型係IPv4或IPv6中之一者。
  22.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該用於網路存取之請求並未指示該網路協定類型。
  23. 如請求項17之電腦可讀媒體,其中使得該處理器選擇該實體介面的該等指令進一步包含根據對應於該應用程式模組之一模式的各自選擇規則來選擇的指令,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模式係一較佳模式及一所需模式中之一者,該所需模式指定選擇一具有一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一特定實體介面,且僅當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未被建立時,該較佳模式指定選擇具有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或是或嘗試建立該連接的任何實體介面,其使用具有該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該特定實體介面。
  24.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設備,其包含: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該應用程式與在一無線通信裝置上用於一對應應用程式之一無線通信網路通信;用於與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通信之構件;其中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包含發送一用於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的一請求之構件,以回應於支援用於該對應應用程式的通信,其中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 信之構件支援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其中由該用於支援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作出一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發送用於存取的該請求;在由該複數個不同類型網路協定之一者之該應用程式模組作出該選擇以利用在該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之通信之前,用於將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的構件繫結至該用於與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通信的構件之構件;用於選擇一實體介面之構件,其具有由來自用於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之複數個不同實體介面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一連接,以回應來自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之該請求;用於向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通知一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網路協定類型之構件;用於在該無線網路裝置上選擇複數個不同協定堆疊之一者之構件,以能夠根據相關聯於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的該網路協定類型通信;且其中在經由由該已選擇之實體介面提供的連接而存取該無線通信網路期間,該用於支援應用程式通信之構件經由該已選擇之協定堆疊通信。
  25. 如請求項24之設備,其中該用於選擇該實體介面之構件進一步包含對應於該應用程式模組之一模式的各自選擇規則,其中該應用程式模組之該模式係一較佳模式及一所需模式中之一者,該所需模式指定選擇一具有一特定 網路協定類型之一特定實體介面,且僅當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未被建立時,該較佳模式指定選擇具有至該無線通信網路之連接或嘗試建立該連接的任何實體介面,其使用具有該特定網路協定類型之該特定實體介面。
TW094126855A 2004-08-06 2005-08-08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TWI385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9948804P 2004-08-06 2004-08-06
US11/100,916 US8437364B2 (en) 2004-08-06 2005-04-06 Wireless network supporting failover between network protoco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29842A TW200629842A (en) 2006-08-16
TWI385994B true TWI385994B (zh) 2013-02-11

Family

ID=35447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26855A TWI385994B (zh) 2004-08-06 2005-08-08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37364B2 (zh)
CN (1) CN104967614A (zh)
MX (1) MX2007001495A (zh)
TW (1) TWI385994B (zh)
WO (1) WO20060176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24967B2 (en) * 2004-09-23 2012-07-17 Sap A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an application from an application providing system to a first front-end system and a second front-end system
US7535926B1 (en) 2005-01-07 2009-05-19 Juniper Networks, Inc. Dynamic interface configuration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versions of 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US7539205B1 (en) * 2005-01-07 2009-05-26 Juniper Networks, Inc. Service-specific logical interfaces for providing VPN customers access to external multicast content
US8856311B2 (en) 2005-06-30 2014-10-07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coordinated WLAN scanning
US7492766B2 (en) * 2006-02-22 2009-02-17 Juniper Networks, Inc. Dynamic building of VLAN interfaces based on subscriber information strings
US7808994B1 (en) 2006-02-22 2010-10-05 Juniper Networks, Inc. Forwarding traffic to VLAN interfaces built based on subscriber information strings
US8051480B2 (en) * 2008-10-21 2011-11-01 Lookou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multiple protocols
US9781148B2 (en) 2008-10-21 2017-10-03 Lookout,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haring risk responses between collection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8750863B2 (en) * 2009-02-13 2014-06-10 T-Mobile Usa, Inc. Selection of roaming gateway
US9036541B2 (en) * 2009-02-17 2015-05-19 T-Mobile Usa, Inc. Location-based IMS server selection
US8379656B2 (en) * 2009-09-04 2013-02-19 Equinix, Inc. Real time configuration and provisioning for a carrier ethernet exchange
US9595013B2 (en) 2009-12-10 2017-03-14 Equinix, Inc. Delegated and restricted asset-based permissions management for co-location facilities
US8538405B2 (en) 2010-04-29 2013-09-17 T-Mobile Usa, Inc.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references
US8923309B2 (en) 2010-04-29 2014-12-30 T-Mobile Usa, Inc. Managing access gateways
US9155032B2 (en) * 2010-05-28 2015-10-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network interface preference policy
EP2461535B1 (de) * 2010-12-03 2017-02-15 Deutsche Telekom AG Erkennen eines Bedarfs zum Aufbau und Aufbauen eines Kommunikationskanals über eine Schnittstelle eines Computersystems mittels eines Kommunikationsprotokolls
US20130044679A1 (en) * 2011-08-19 2013-02-21 Béla Rathonyi System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an IP Dual-Stack Connection
KR101844425B1 (ko) * 2011-09-26 2018-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응용 프로그램의 프로토콜을 재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6001099B2 (ja) * 2012-03-07 2016-10-05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ピアツーピア接続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407701B2 (en) * 2012-12-14 2016-08-02 Apple Inc. Address family preference in multiple network interface environments
KR102001221B1 (ko) * 2012-12-24 2019-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간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198123B2 (en) * 2013-01-30 2015-11-24 Nvidi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258491A1 (en) * 2013-03-11 2014-09-11 Bluebox Securit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ostname selective routing in dual-stack hosts
US9635589B2 (en) * 2013-03-26 2017-04-25 Apple Inc. Seamless session mobility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multiple radio interfaces
KR102043099B1 (ko) * 2013-05-02 2019-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Ip 기반의 네트워크에서 이동성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US20140351446A1 (en) 2013-05-21 2014-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logical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US9544936B1 (en) * 2013-09-09 2017-01-1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anaging bearers
CN103685281B (zh) * 2013-12-18 2017-08-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地址协议的切换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48373A1 (en) * 1999-02-10 2000-08-17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thod for informing layers of a protocol stack about the protocol in use
US20040004940A1 (en) * 2002-07-02 2004-01-08 Nischal Abrol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transition between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20040009751A1 (en) * 2002-07-11 2004-01-15 Oliver Michaelis Interface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1236C2 (sv) * 1996-11-29 1999-08-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tt modem med IP-stöd
US7006478B1 (en) * 2000-05-22 2006-02-2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ommunicating over one or more paths in an interface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system controller
US7126939B2 (en) * 2000-07-24 2006-10-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Packet-based cal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DE60142750D1 (de) * 2000-10-26 2010-09-16 British Telecomm Optimale routenplanung in handover-szenarien
US7136364B2 (en) * 2001-03-29 2006-11-14 Intel Corporation Maintaining a reliable link
AU2003219294A1 (en) * 2002-03-27 2003-10-13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System for selecting a connectivity mechanism
JP3937968B2 (ja) * 2002-08-01 2007-06-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
US7599323B2 (en) * 2002-10-17 2009-10-06 Alcatel-Lucent Usa Inc. Multi-interface mobility client
KR20040082655A (ko) * 2003-03-19 2004-09-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중 스택 변환 메커니즘을 이용한 모바일 아이피 통신시스템 및 방법
US7746891B2 (en) * 2003-05-29 2010-06-29 Kddi Corporation Enabling mobile IPv6 communication over a network containing IPv4 components using ISATAP
US7554991B2 (en) * 2003-06-27 2009-06-30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network element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 transition mechanism
EP1538803A1 (en) 2003-12-04 2005-06-08 Alcatel Host for coupling to an IP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48373A1 (en) * 1999-02-10 2000-08-17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thod for informing layers of a protocol stack about the protocol in use
US20040004940A1 (en) * 2002-07-02 2004-01-08 Nischal Abrol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transition between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20040009751A1 (en) * 2002-07-11 2004-01-15 Oliver Michaelis Interface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29842A (en) 2006-08-16
MX2007001495A (es) 2007-04-20
WO2006017609A1 (en) 2006-02-16
US20060028998A1 (en) 2006-02-09
CN104967614A (zh) 2015-10-07
US8437364B2 (en) 2013-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5994B (zh) 網路協定間無線網路支援故障排除
FI105978B (fi) Menetelmä langattoman päätelaitteen kytkemiseksi tiedonsiirtoverkkoon ja langaton päätelaite
US20050286504A1 (en) Mobile terminal,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erv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outing path for 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 service,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protocol, 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CN100586098C (zh) 分组通信系统及移动节点的ip地址选择方法
JP4902634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ンドオーバーのための移動性管理プロトコル情報の移動端末への提供方法
WO2001008359A1 (fr) Systeme reseau ip mobile et procede de commutation de connexion
EP1561325B1 (en) Fast recovery from unusable home server
EP1597934A2 (en) Radio terminal session control and interface set up method
JP2021503200A (ja) 通信端末および通信セッションを確立する方法
US7082118B1 (en) Maintaining session connectivity when a mobile node moves from one layer 3 network to another
KR20050028582A (ko) 헤테로지니어스 네트워크를 통한 데이터 푸쉬 서비스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4304476A (ja) 音声通話ソフトウェア、音声通話方法、及び音声通話装置
WO2007086812A1 (en)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514808B2 (en) Method and function for maintaining mapping between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functions and transport addresses
US7649888B2 (en) System for link independent multi-homing in heterogeneous access networks
JP4477239B2 (ja) 共通ipアドレス付きの移動端末および無線装置
US2009025211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Seamless Handover of Mobile Node Using Mobile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JP2007181179A (ja) 動的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セッションをセットアップ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3521137A (ja) モバイルノードから対応ノードに送信されるデータに関してサービス品質をサポートする方法及び移動局ip環境
CN101027889A (zh) 支持网络协议之间的故障转移的无线网络
US9401892B2 (en) Method for addressing messag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US20120188945A1 (en) Route optimization method and access router
AU200531122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ning a network link
HK1104886A (zh) 支持網絡協議之間的故障轉移的無線網絡
KR101035817B1 (ko) 무선 인터넷 서비스를 위한 이동 단말의 인터넷 주소 형성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点击 这是indexloc提供的php浏览器服务,不要输入任何密码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