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357A - 用戶設備及虛擬載波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戶設備及虛擬載波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13357A TW201813357A TW106127265A TW106127265A TW201813357A TW 201813357 A TW201813357 A TW 201813357A TW 106127265 A TW106127265 A TW 106127265A TW 106127265 A TW106127265 A TW 106127265A TW 201813357 A TW201813357 A TW 20181335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irtual carrier
- bandwidth
- virtual
- base station
- configur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3803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出用於新無線電(NR)系統的在較大載波帶寬下的窄帶操作。窄帶命名為窄帶虛擬載波(VC),即,較廣的系統帶寬包括多個較窄的虛擬載波,且虛擬載波是用戶設備(UE)專用的。更進一步,引入了在不同的系統帶寬(BW)和子載波間距下的用於虛擬載波操作的統一指示的方式。UE接收來自eNB的VC配置,該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VC BW。另外,UE接收來自eNB的VC啟用/關閉(ON/OFF)指令,以確定被啟用的VC。UE對多個VC進行聚合,且聚合模式是由eNB所指示或者由UE所確定。
Description
根據美國法典第35部分第119條(35 U.S.C.§119),本發明要求主張於2016年8月12日提出的發明名稱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Carrier Operation(用於虛擬載波操作的方法及裝置)」且編號為PCT/CN2016094871之國際專利申請之優先權。該國際專利申請之全部內容在此加以一併加以參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無線通信系統,更具體地,是關於用於新無線電(New Radio,NR)存取技術系統的虛擬載波(Virtual Carrier,VC)操作。
長期演進(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統提供高峰值(peak)資料速率、低延遲性、改進的系統容量、以及因簡單的網路架構而帶來的低操作成本。LTE系統也提供與舊的無線網路的無縫整合(seamless integration),例如,GSM、CDMA與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在LTE系統中,演進型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包含與多個行動台(Mobile Station,MS)進行通信的多個演進型節點B(evolved Node-B,eNodeB/eNB),其中,行動台也稱為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考慮對LTE系統進行增強,以便可以滿足或超出國際行動電信進階(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Advanced,IMT-A)第四代規格。多個關鍵增強中的其中一個為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引入CA以改善系統吞吐量(system throughput)。
研究/試驗工作已在國際電信聯盟(ITU)、3GPP、及全球範圍內的其他機構(institues)/規格組織(specification organization)/研究組(research group)中啟動,以開發用於NR系統的需求與規格,如在ITU-R M.2083「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20 and beyond(2020及未來IMT未來發展的框架及整體目標)」中所推薦的。相較於IMT-A系統,ITU-R規定NR系統能夠提供20Gbps峰值資料速率,100Mbps用戶體驗資料速率,以及1ms延遲。為了實現這些關鍵績效指標(KPI),比早期技術(例如,5MHz中的3G,20MHz中的4G)更寬的帶寬是傳遞重要新功能的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以LTE系統為例,支援的最大帶寬為20MHz。由於帶寬的限制,CA被提出並佈置用於改善資料速率。因此,NR系統應當能夠使用頻譜範圍至少高達100GHz的任何頻段,這些頻段有可能在遙遠的未來用於無線通信。眾所周知,對於基於正交分頻多工(OFDM)的系統,較大的帶寬將需要較大的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尺寸計算,這將導致較高的功耗。因 此,本申請提出了用於NR系統的在較大載波帶寬下的窄帶操作(narrow band operation)。為了區分增強的機器型通信(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eMTC)與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此窄帶被命名為窄帶虛擬載波(Virtual Carrier,VC),即,較廣的系統帶寬包括多個較窄的虛擬載波,且虛擬載波是UE專屬的。
本申請提出了用於NR的在較大載波帶寬下的窄帶操作。窄帶被命名為窄帶VC,即,較寬的系統帶寬包含多個較窄的VC,且VC為UE專屬的。更進一步,引入了在不同系統帶寬(bandwidth,BW)及子載波間距(subcarrier spacing)下用於VC操作的統一的指示方式。UE接收來自eNB的VC配置,該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VC BW。另外,UE接收來自eNB的VC啟用/關閉(ON/OFF)指令,以確定被啟用的(activated)VC。UE對多個VC進行聚合,且該聚合模式(aggregating pattern)由eNB來指示或者由UE來確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行動通信網路中,UE接收來自基地台(Base Station,BS)的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SI)。完整的(entire)系統帶寬包含多個VC,每個VC具有較窄的帶寬。UE經由錨定虛擬載波(anchor virtual carrier)與BS建立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連接。UE經由RRC連接獲取來自BS的VC配置。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一個或多個VC的VC帶寬值。基於VC配置,UE在聚合的VC帶寬上執行與BS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在另一實施例中,BS向行動通信網路中的UE發送SI。完整的系統帶寬包含多個VC,每個VC具有較窄的帶寬。BS經由錨定虛擬載波與UE建立RRC連接。BS在RRC連接上向UE提供VC配置。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一個或多個配置的VC的VC帶寬值。基於VC配置,BS在聚合的VC帶寬上執行與UE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下文將詳細說明其他實施例及多個優點。該發明內容的目的並非用以定義本發明,本發明的範圍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
100‧‧‧無線網路
101、102‧‧‧BS
103、104、702‧‧‧UE
111、114‧‧‧上行鏈路
112、113‧‧‧下行鏈路
121、122‧‧‧協定堆疊
131、151‧‧‧記憶體
132、152‧‧‧處理器
133、153‧‧‧收發器
134、154‧‧‧程式指令與資料
135、155‧‧‧天線
144、158‧‧‧VC配置模組
145、159‧‧‧VC啟用模組
210~270、711~719、801~804、901~904‧‧‧步驟
310、320、330、340、350、360‧‧‧VC
701‧‧‧eNB
該多個附圖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其中,相同的編號用於指示相似的組件。
第1圖為根據當前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具有多個UE/MS的無線網路的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操作中的UE的流程圖。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在相同或不同的基本步進尺寸下的VC帶寬分配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3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在相同或不同的基本步進尺寸下的VC帶寬分配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4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分配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4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分配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聚合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聚合模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6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啟用/關閉指令時序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6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啟用/關閉指令時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BS與UE之間的VC操作的序列流程圖。
第8圖為根據一個新的方面的從UE視角的VC操作的方法流程圖。
第9圖為根據一個新的方面的從eNB視角的VC操作的方法流程圖。
在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之元件。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硬體製造商可能會用不同名詞來稱呼同一個元件。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以名稱之差異來作為區分元件之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之差異來作為區分之準則。在通篇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當中所提及之「包含」及「包括」為一開放式之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此外,「耦接」一詞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之電性連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裝置耦接於一第二裝置,則代表該第一裝置可直接電性連接於該第 二裝置,或透過其它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電性連接至該第二裝置。下文將詳細說明本申請的多個實施例的構成及使用。然而,應當理解,該多個實施例可以在多種具體環境下實施。此處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於說明目的,並非用以限制本申請的範圍。本申請中也說明了該多個實施例的一些變形。在多種視角及說明性實施例中,相同的編號用於指代相同的元件。現在,請詳細參考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將結合附圖進行說明。
第1圖為根據當前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具有多個UE/MS的無線網路100的示意圖。無線通信系統100包含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基礎設施單元,該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基礎設施單元形成分佈於一地理區域上的網路。該基礎單元也可以稱為一存取點、一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一BS、一NB、一eNB或本領域所使用的任何終端技術。在第1圖中,該一個或多個BS 101和102為伺服面積內的多個UE 103和104提供服務,其中伺服面積可以例如,一小區(cell)或一小區扇區(cell sector)。然而,本申請的目的並非局限於任何特定的無線通信系統。
通常,伺服基地台101與102在時域(time domain)及/或頻域(frequency domain)向多個UE或MS發送下行鏈路(Downlink,DL)通信信號112和113。UE或MS103與104經由上行鏈路(Uplink,UL)通信信號111與114與一個或多個BS 101與102進行通信。UE或MS也可以稱為行動電話、膝上型電腦、以及行動工作台(mobile workstation)等。在第1圖中,行動通信網路100為包含基地台eNB 101與eNB 102及多個UE 103與UE 104的 OFDM/OFDMA系統。當存在從eNB向UE發送的DL封包時,每個UE取得一DL分配(assignment),例如,在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上的一組無線電資源。當UE需要在UL中向eNB發送封包時,UE取得來自eNB的准許(grant),該准許分配了由一組UL無線電資源所構成的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UE從新無線電存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NR-PDCCH)取得DL或UL排程資訊,其中,NR-PDCCH專門用於NR UE/MS,並具有與傳統的PDCCH、EPDCCH和MPDCCH類似的功能。NR-PDCCH所攜帶的DL或UL排程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被稱為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第1圖也顯示了用於UE 103與eNB 101的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的多個協定堆疊(protocol stacks)的示意圖。UE 103具有協定堆疊121,協定堆疊121包含實體(Physical,PHY)層、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無線電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以及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類似地,基地台eNB 101具有協定堆疊122,協定堆疊122包含PHY層、MAC層、RLC層、PDCP層、以及RRC層,每個層與UE協定堆疊121的對應的協定堆疊相連。
NR系統應當能夠使用頻譜範圍至少高達100GHz 的任何頻段,這些頻段有可能在遙遠的未來用於無線通信。然而,對基於OFDM的系統,較大的帶寬將需要較大的FFT尺寸計算,從而導致較高的功耗。在一個新的方面,本申請提出了用於NR系統的在較大的載波帶寬下的窄帶操作。為了區分eMTC與NB-IoT,這種窄帶被命名為窄帶VC,即,交款的系統帶寬包含多個較窄的VC,且VC是UE專屬的。更進一步,引入了一種在不同的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用於VC操作的統一指示方式。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VC帶寬。在此,偏移方向被定義為與錨定VC的中心頻率有關,錨定VC為UE執行首次存取(initial access)的默認(default)帶寬;偏移值是基於基本步進(basic step)的因素(factor);以及VC帶寬也是基於該基本步進。
在第1圖的實施例中,eNB 101經由DL 112向UE 103指示VC配置資訊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VC帶寬,以及UE 103確定被配置的VC的位置,若配置了多個VC,則使用聚合的VC以用於資料發送/接收。請注意,VC配置是UE專用的,以及多個VC可以為每個UE進行配置。因此,每個UE可以在一組聚合的UE專用窄帶內運作,其中窄帶的定義是相對於較大的系統帶寬。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VC操作的設計原則,優先配置一組連續的資源,這是因為若配置的VC是分離的(discrete),則實際帶寬將比邏輯聚合的帶寬更大。
在另一個新的方面,基於本申請所提出的統一的VC指示方式,用於特定VC配置的有效負載(payload)尺寸是統一的。換言之,用於特定VC指示的有效負載尺寸不變,並與 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無關。主要的設計原則是,在一個實施例中,在不同的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具有不同的基本步進值,即,基本步進值與系統帶寬成比例。偏移值與VC帶寬分別為基本步進值的倍數。
使用以上的方法與系統,可以允許在多種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更加靈活的VC配置。舉例而言,VC配置使用5個位元來表示,用於偏移間距(offset granularity)的基本步進:{5,10,20,25,40,50}實體資源區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UE應當知曉用於偏移間距與子載波間距的基本步進,以確定VC位置與VC帶寬。在此情形下,可以配置最多5個VC而不論系統帶寬,以及一個VC帶寬可以跨越(span)最多半個帶寬。在一個實施例中,DL/UL的VC配置是分離的。UL的VC帶寬視覆蓋範圍與受限的發射(TX)功率而進行限制。在另一實施例中,DL與UL VC使用一特定的雙工間隔(duplex gap)來配對(paired)。
第1圖也顯示根據一個新的方面的用於VC操作的UE 103與eNB 101的簡化區塊圖。UE 103包括記憶體131、處理器132、射頻(RF)收發器133及天線135。RF收發器133耦接於天線135,接收來自天線135的多個RF信號,將接收到的RF信號轉換為基帶信號,並將基帶信號發送至處理器132。RF收發器133也對接收自處理器132的基帶信號進行轉換,將基帶信號轉換為RF信號,並發出至天線135。處理器132對接收到的基帶信號進行處理並調用(invoke)不同的功能模組與電路來執行UE 103中的多個特性。記憶體131儲存程式指令與資料134以控 制UE 103的操作。程式指令與資料134在被處理器132執行時,使得UE 103執行當前發明的多個實施例。
類似地,eNB 101包含記憶體151、處理器152、RF收發器153及天線155。RF收發器153耦接於天線155,接收來自天線155的RF信號,將RF信號轉換為基帶信號,並將基帶信號發送至處理器152。RF收發器153也對接收自處理器152的基帶信號進行轉換,將基帶信號轉換為RF信號,並發出至天線155。處理器152對接收到的基帶信號進行處理,並調用不同的功能模組與電路以執行eNB 101中的多個特性。記憶體151儲存多個程式指令與資料154,以控制eNB 101的操作。程式指令與資料154在被處理器152執行時,使得eNB 101執行當前發明的多個實施例。
UE 103與eNB 101也包括可以實施的多個功能模組與電路,並配置為硬體電路與韌體/軟體代碼的組合,其中韌體/軟體代碼可以被處理器132與152執行以實現所需的多種功能。舉例而言,每個電路或模組可以包含處理器132/152加上對應的軟體代碼。在一個實施例中,UE 103包含VC配置模組144與VC啟用(activation)模組145,以基於來自eNB的VC配置來確定VC帶寬與位置,監測所配置的VC上的信號,並啟用(activate)或關閉(deactivate)所配置的VC。類似地,eNB 101包含VC配置模組158與VC啟用模組159,用以確定用於UE的VC配置,向UE發送VC配置,以及啟用或關閉所配置的VC。在一個新的方面,一個或多個高層(higher layer)配置的VC可以使用啟用/關閉(ON/OFF)指令來暫停其運作(muted)。這取決於網路 決定是否關閉用於傳送的一些VC。相較於高層的半靜態(semi-static)VC配置,ON/OFF指令可以是動態的。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在VC運作中的UE的流程圖。在步驟210中,UE接收來自eNB的SI,SI包括:同步資訊、主資訊區塊(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系統資訊區塊(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等。在步驟220中,UE在錨定VC上建立RRC連接。在步驟230中,UE在錨定VC上獲取來自eNB的有關VC的配置。可選擇地,在步驟240中,UE獲取來自eNB的ON/OFF指令以用於VC啟用。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VC啟用的ON/OFF指令是從錨定VC來獲取的。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VC啟用或關閉的ON/OFF指令是從聚合的VC處獲取的。在步驟250中,UE監測在聚合的UE專用VC(或UE專用VC)上發送的控制資訊。若eNB向UE指示ON/OFF指令,則UE監測被啟用的VC以獲取控制資訊,然後在步驟260中,在被啟用的VC上執行資料發送/接收。若有必要,UE可以執行通道狀態資訊(CSI)測量,並向eNB報告CSI。eNB使用CSI報告以用於VC再配置(reconfiguration),以及在步驟270中,UE接收高層的再配置,以更新VC再配置。
在本實施例中,默認的錨定載波也命名為公用(common)VC或中心VC(Central VC,CVC)。錨定VC可以定義為包含同步信號、NR-MIB、NR-SIB1/2 UE的VC。錨定VC用於首次小區存取,例如,NR SI傳輸,包括NR-sync(NR同步資訊)、NR-MIB、及/或NR-SIB,及/或RRC連接建立。對於NR系統,關於CVC帶寬的資訊在PBCH中所攜帶的NR-MIB中進行發 送,CVC的中心頻率為所包含的同步信號的中心頻率。為了區分錨定VC或CVC,所配置的UE專用VC被命名為專屬VC(Dedicated VC,DVC)。
對於不同的系統帶寬,有關VC指示的資訊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VC帶寬。若偏移方向使用一個位元來表示,則位元值0表示自CVC中心的一個偏移方向,以及位元值1表示自CVC中心頻率點的另一個相反的偏移方向。對於偏移值區域及VC帶寬值區域給定兩個參數,而偏移值/VC帶寬可經由將這兩個參數與基本步進值相乘來獲取。該VC指示格式可以用在不同的系統帶寬和子載波間距值下使用,因而稱為用於VC配置的統一指示方式。表1-4顯示在不同系統帶寬與不同子載波間距下的基本步進尺寸與VC數量的多個實施例。
表3在240KHz子載波間距的不同系統帶寬下的基本步進尺寸與VC數量
在表1-4中,假設LTE系統中每個實體資源區塊(PRB)具有12個資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且在不同系統帶寬下的PRB數量根據不同子載波間距按比例減小/增大(scale down/up),並具有4096次IFFT/FFT操作的限制。對於選項1,基本步進值被設置為與系統帶寬成比例。以這種方式,在不同的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的最大VC數量保持相同。在本實施例中,最大VC數量為5。對於選項2,基本步進尺寸是從用於資源分配的傳統RBG尺寸得出的。因此,不同的最大VC數量將在不同情況下獲取。更進一步,在選項2下已獲取的最大VC數量大於在選項1下已獲取的最大VC數量。舉例而言,若用於BW=5MHz的基本步進尺寸為2PRB,則表1中的最大VC數量為13。考量到信令(signaling)成本,選項1更加有效且簡單,使得在不同的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使用統一的有效負載配置相同最大VC數量的UE專用VC。在以下多個實施例中, 選項1用作設計假設,意味著基本步進尺寸取決於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因此,最多5個VC可以在不同的系統帶寬下進行配置,且每個VC帶寬為基本步進尺寸的倍數。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在相同或不同的步進尺寸下的VC帶寬分配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3A圖中,系統帶寬表示為25個PRB,以及基本步進尺寸為5個PRB。對於VC BW=1×基本步進尺寸=5PRB,從中心到右側的方向,顯示3個VC 310、320和330。VC 310具有帶寬BW==1×基本步進,距離中心有偏移=1×基本步進。VC 320具有帶寬BW=2×基本步進,距離中心有偏移=1×基本步進,而VC 330具有帶寬BW=3×基本步進,距離中心有偏移=1×基本步進。在此,中心定義為系統帶寬的中心頻率,或者CVC的中心頻率。
第3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在相同或不同的基本步進尺寸下的VC帶寬分配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3B圖中,系統帶寬表示為50個PRB,以及基本步進尺寸為10個PRB。對於VC BW=1×基本步進尺寸=10PRB,從中心到右側方向,顯示3個VC 340、350和360。VC 340具有帶寬BW==1×基本步進,具有偏移=1×基本步進至中心。VC 350具有帶寬BW=2×基本步進,具有偏移=1×基本步進至中心,而VC 360具有帶寬BW=3×基本步進,具有偏移=1×基本步進至中心。在此,中心定義為系統帶寬的中心頻率,或者CVC的中心頻率。
為了總結VC配置,VC偏移方向區域可以是1個位元,用於指示兩個方向;VC偏移區域包括幾個位元,並用於配置一參數以指示偏移值,此偏移值代表著被配置的VC的中 心與系統帶寬的中心頻率點之間的間距。然後,偏移值經由將被指示的參數與基本步進尺寸相乘來獲取,該基本步進尺寸取決於系統帶寬/子載波間距。用於該指示的有效負載為,例如,2位元,這是因為最多可以分配5個VC帶寬,且在一個方向上最多有3個VC。對於VC帶寬,是多樣的,並可使用一個或多個基本步進來擴展。這是因為在一個方向上最多有3倍的步進尺寸例如,VC帶寬區域可以使用2位元來表示,即,基本步進尺寸的參數。
應當注意,UE在接收VC配置後確定VC位置時應當知曉基本步進尺寸。如上所述,基本步進尺寸可以使用PRB數量與子載波間距從邏輯系統帶寬來得到。由於系統帶寬在NR系統中可以是多樣的,因此,最好使用高層消息來配置基本步進尺寸,而不是配置系統帶寬。
第4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分配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4A圖中,CVC位於系統帶寬的中心,然後,所有的VC配置是基於CVC的中心頻率點。VC1位於具有相較於中心具有2倍基本步進的偏移的頻率點上,以及偏移方向為從中心點向上邊。對於VC2,偏移值為1倍基本步進,以及偏移方向為從中心點向下邊。在此,VC1帶寬與VC2帶寬假設為1倍基本步進。
第4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分配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4B圖中,CVC沒有位於系統帶寬的中心點,即,在CVC的中心點與系統帶寬的中心點之間沒有額外的中心偏移。只要中心偏移被指示給UE,那麼VC1與VC2的位置 確定可以使用與第4A圖相同的方式來獲取。
若多個VC配置為一個UE,所配置的多個VC將被聚合為用於資料發送/接收的一組無線電資源。多個VC根據該配置進行邏輯上的索引(indexed),而不論頻域位置,這是因為UE有可能並不知曉系統帶寬。這些VC按照一定順序進行聚合。舉例而言,經由根據VC索引上升的順序(ascending)(即VC1、VC2和VC3)或者根據VC2、VC1、VC3的VC索引順序對配置的VC1、VC2和VC3進行聚合,來獲取一組無線電資源(例如,PRB)並對該組無線電資源進行索引。在後一種方式中,在一實施例中,eNB應當進一步向UE指示用於無線電資源聚合的VC索引順序,以及聚合順序可以是UE專用的。可替代地,在另一實施例中,預定的聚合順序應用於所有UE。在此,預定的聚合順序可以是VC數量、小區識別碼(cell ID)、UE識別碼(UE ID)(例如,C-RNTI)、子訊框索引等的函數。在一個實施例中,對於預定的聚合順序,配置的VC是根據VC索引升序。
第5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聚合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5A圖中,VC1和VC2可以配置給一個UE。在本實施例中,多個VC內的資源(例如,PRB)進行聚合,並根據上升的VC索引順序進行索引。
第5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聚合模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5B圖中,VC1、VC2和VC3配置給一個UE,以及多個VC內的多個資源進行聚合並根據eNB所配置的VC2、VC3、VC1的VC索引順序進行索引。然後,用於資料發送/接收的該組UE專用邏輯資源獲取為PRB#0~PRB#N, 而不論系統帶寬。
在VC聚合下,用於資料發送/接收的邏輯資源是UE專用的。換言之,被聚合的VC帶寬是UE專用且多樣的。考量到在系統帶寬上的最大5個VC,表5顯示在具有不同基本步進值的不同聚合水平(aggregation levels)下被聚合的VC帶寬。比較直覺的是,指示用於資料傳輸的準確資源的在DCI內攜帶的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RA)有效負載隨帶寬而變化,導致各種DCI有效負載。在一個有優勢的方面,應用由系統帶寬所確定的統一的RA有效負載。然而,這會降低頻譜效率,這是因為UE有可能只存取一組UE專用的聚合的帶寬,小於系統帶寬。在另一實施例中,RA有效負載隨著被聚合的VC帶寬而變化。考量到VC帶寬的多樣性,本申請提出經由對聚合的VC帶寬進行分組而降RA有效負載分類為多個群組。
如表5所示,不同的聚合帶寬可以根據一些準備被劃分為一組。不同的聚合帶寬根據值範圍而被劃分為一組。舉例而言,值5和10定義為組1,值15和20定義為組2,值30、40、50、60和75定義為組3,值80和100定義為組4,值120和125定義為組5,值160和200定義為組6,以及值250定義為組6。上述 分組僅為舉例,上述分組可以基於不同的需求而進行組合或拆分。按照這種分組的方式,RA成本被限制為幾個水平。
為避免太大的RA成本,RA間距(granularity)應當隨著聚合的VC帶寬而改變。表6顯示在LTE系統的RA類型2(Type 2)或RA類型0(Type 0)下的用於不同的聚合帶寬的RA間距。如表6所示,若聚合帶寬的範圍在10-25個PRB內,則RA間距可以設置為2PRB,以及RA成本分別對於類型2大約為9位元,以及對於類型0大約為13位元。使用自適應的RA間距,RA成本應當維持在實質相似的範圍內。
為提供排程靈活性並進一步改善UE功耗,根據網路排程,透過動態的VC ON/OFF指令可以關閉或啟用配置的VC。參考回到第2圖的步驟240,UE應當監測來自eNB的VC ON/OFF指令以確定用於資料發送及/或接收的資源。考量到處理時間與裝置穩定時間(device settling time),VC ON/OFF指令在接收到VC ON/OFF指令的時間位置起K個子訊框後是有效的。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VC ON/OFF指令的載體(container)是UE專用的壓縮(compact)DCI,專門用於VC的啟用 /關閉。此壓縮DCI是在專屬控制通道上發送的,在一種情形下,該專屬控制通道可以是基於分碼多工(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以改善頻譜效率。在另一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由正常的UE專用DCI攜帶,其中,位元地圖(bitmap)是用於配置的VC的啟用/關閉。在一種情形中,位元地圖長度可以統一為最大VC數量,或者根據配置的VC的數量而變化。在第三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由公用信令或DCI來指示,向多個UE廣播。舉例而言,具有統一長度的位元地圖用於每個UE,並使用DCI格式3/3A來攜帶或使用經由公用(common)DCI所排程的資料通道來攜帶。以此方式,應當將公用RNTI分配給UE,其中,公用RNTI是小區專用的(cell-specific)或群組專用的(group-specific)。更進一步,信令內的UE索引在一種情形下被發信告知(signaled),或者在另一種情形下根據預定函數來確定,其中該預定函數為UE ID的函數。
在一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發送是小區專用的。換言之,此指令在時域中的多個小區專用位置上進行發送,無論該指令是UE專用、群組專用或小區專用的。在另一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可以以一定的週期在UE專用的時間位置上發送。該週期對於多個UE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第6A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 ON/OFF指令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6A圖中,假設用於UE#1和UE#2的VC ON/OFF指令週期不同,用於UE#1的VC ON/OFF指令使用實線來表示,以及用於UE#2的VC ON/OFF指令使用虛線來表示。
第6B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VC ON/OFF指令時序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在第6B圖中,用於不同UE的週期是相同的,以及時機(time occasion)也是相同的。舉例而言,用於UE#1的VC ON/OFF指令使用實線來表示,用於UE#2的VC ON/OFF指令使用虛線來表示。在本實施例中,用於VC ON/OFF指令監測的起始點對於UE#1和UE#2是不同的,但是二者對於VC啟用/關閉的監測共用相同的時機。儘管時間位置相同,然而用於不同UE的VC ON/OFF指令可以是分頻多工(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或分碼多工(CDM)的。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多個實施例的基地台eNB 701與用戶設備UE 702之間的VC操作的序列流程圖。在步驟711中,eNB 701向UE 702廣播SI。SI包含同步資訊、MIB、以及SIB集合。在步驟712中,經由錨定VC在eNB 701與UE 702之間建立RRC連接。默認錨定VC是公用VC或CVC,用於首次存取,例如,SI傳送、同步、MIB/SIB、及/或RRC連接建立。在步驟713中,eNB 701在高層RRC信令上發送VC配置。VC配置是UE專用的,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用於一個或多個配置的VC的VC帶寬的配置資訊。可選擇地,在步驟714中,eNB 701向UE 702發送VC ON/OFF指令,以啟用及/或關閉一些所配置的VC。為了提供排程靈活性並改善UE功耗,配置的VC可以透過經由PDCCH的動態VC ON/OFF指令來關閉或啟用。在一個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是從錨定VC來獲取的。在另一實施例中,VC ON/OFF指令是從聚合的VC來獲取的。在步驟715中, UE 702監測在聚合的VC上發送的控制資訊。若eNB向UE指示VC ON/OFF指令,則UE監測在被啟用的VC上的控制資訊。在步驟716中,UE 702在被啟用的VC上執行資料發送與接收。在步驟717中,UE 702執行CSI測量,並向eNB 701報告CSI。在步驟718中,基於CSI報告,eNB 701確定更新後的VC配置。在步驟719中,eNB 701在高層RRC信令上發送更新後的VC配置。
第8圖為根據一個新的方面的從UE視角的VC操作的方法流程圖。在步驟801中,UE接收行動通信網路中的來自基地台的系統資訊。完整系統帶寬包含多個VC,每個VC具有較窄帶寬。在步驟802中,UE在錨定VC上與基地台建立RRC連接。在步驟803中,UE經由RRC連接獲取來自基地台的VC配置。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一個或多個VC的VC帶寬。在步驟804中,基於該VC配置,UE在聚合的VC帶寬上執行與基地台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第9圖為根據一個新的方面的從eNB視角的VC操作的方法流程圖。在步驟901中,基地台向行動通信網路中的UE發送SI。完整系統帶寬包含多個VC,每個VC具有較窄的帶寬。在步驟902中,基地台在錨定VC上與UE建立RRC連接。在步驟903中,基地台經由RRC連接向UE提供VC配置。該VC配置包含偏移方向、偏移值、及一個或多個配置的VC的VC帶寬值。在步驟904中,基於VC配置,基地台在聚合的VC帶寬上執行與UE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提供前面的描述以使得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實施本文描述的各個方面。對這些方面的各種修改對於所 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是顯而易見的,以及本文所定義的一般原則可以應用到其它方面。因此,本申請專利範圍不旨在受限於本文所示出的方面,而是符合與申請專利範圍相一致的全部範圍,其中,除非明確地聲明如此,否則提及單數形式的元素不旨在意指「一個和僅僅一個」,而是「一個或多個」。本文使用的詞語「示例性」意味著「作為示例、實例或說明」。本文中描述為「示例性」的任何方面不必被解釋為優選於其它方面或者比其它方面有優勢。除非以其它方式明確地聲明,否則術語「某些」指的是一個或多個。諸如「A、B或C中的至少一個」、「A、B、和C中的至少一個」、以及「A、B、C或其任意組合」的組合包括A、B和/或C的任意組合,並且可以包括A的倍數、B的倍數或C的倍數。具體地,諸如「A、B或C中的至少一個」、「A、B、和C中的至少一個」、以及「A、B、C或其任意組合」的組合可以是僅A、僅B、僅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任何這樣的組合可以包含A、B或C中的一個或多個成員或數個成員。遍及本公開內容描述的各個方面的元素的、對於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已知或者稍後將知的全部結構的和功能的等效物以引用方式明確地併入本文中,以及旨在由申請專利範圍來包含。此外,本文中所公開的內容中沒有內容是想要奉獻給公眾的,不管這樣的公開內容是否明確記載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沒有權利要求元素要被解釋為功能單元,除非元素是明確地使用短語「用於......的單元」來記載的。
本文所述的技術可用於各種無線通信系統,如 CDMA、TDMA、FDMA、OFDMA、SC-FDMA和其它系統。術語「系統」和「網路」一般可以互換使用。CDMA系統可以實現諸如通用地面無線電接入(UTRA)、cdma2000等的無線技術。UTRA包括分時同步分碼多重存取(TD-SCDMA)、寬頻CDMA(WCDMA)和CDMA的其它變形。更進一步,cdma2000涵蓋IS-2000、IS-95和IS-856規格。TDMA系統可以實現諸如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的無線技術。OFDMA系統可以實現諸如演進的UTRA(E-UTRA)、超行動寬頻(UMB)、IEEE802.11(WiFi)、IEEE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RTM等的無線技術。UTRA和E-UTRA是通用行動通信系統(UMTS)的一部分。3GPP長期演進(LTE)是UMTS的使用E-UTRA的版本,其在下行鏈路上採用OFDMA,在上行鏈路上採用SC-FCDMA。在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的組織的文獻中描述了UTRA、E-UTRA、UMTS、TD-SCDMA、LTE和GSM。在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2」(3GPP 2)的組織的文獻中描述了cdma2000和UWB。更進一步,此類無線通信系統可以另外包含同級(peer-to-peer)(例如,行動對行動)隨意型(ad hoc)網路系統,該系統經常使用未配對且未授權的頻譜,802.XX無線局部區域網路(LAN),藍芽(BLUETOOTH)及任意其它短距離或長距離範圍的無線通信技術。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此處可進行多種改變、替換及更動。此外,本申請的範圍目的並非僅限於說明書中所描述的操作、機器、製程、組合物、方式、方法及步驟的 特定實施例。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從說明書中能夠輕易了解,當前已有的或將來要發展的,並可執行與此處所述對應實施例具有實質相同功能或實現實質相同結果的操作、機器、製程、組合物、方式、方法及步驟。因此,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旨在其保護範圍內包含此類操作、機器、製程、組合物、方式、方法或步驟。另外,每個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構成獨立的實施例,以及多個請求項的組合及實施例均落入本申請的申請專利範圍。
Claims (13)
- 一種方法,包括:在行動通信網路中,使用用戶設備接收來自基地台的系統資訊,其中,完整系統帶寬包括多個虛擬載波,每個虛擬載波具有窄帶寬;經由錨定虛擬載波與該基地台建立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經由該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從該基地台獲取虛擬載波配置,其中,該虛擬載波配置包含一個或多個虛擬載波的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虛擬載波帶寬值;以及基於該虛擬載波配置,在聚合的虛擬載波帶寬上執行與基地台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偏移值與該虛擬載波帶寬是從基本步進值的倍數來確定的。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基本步進值與該完整系統帶寬成比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基本步進值等於五個實體資源區塊,其中,該偏移值為該基本步進值的第一倍數,以及其中,該虛擬載波帶寬為該基本步進值的第二倍數。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虛擬載波配置是由統一的虛擬載波指示來提供的,其中,特定的虛擬載波指示的有效負載尺寸在不同的系統帶寬與子載波間距下保持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接收來自該基地台的虛擬載波啟用/關閉指令;以及從配置的該一個或多個虛擬載波中確定多個被啟用的虛擬載波,以形成該聚合的虛擬載波帶寬。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向該基地台報告通道狀態資訊;以及確定是否經由該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來更新該虛擬載波配置,以回應該通道狀態資訊的報告。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用戶設備基於聚合模式來聚合多個虛擬載波,其中,該聚合模式由該基地台所指示,或者該聚合模式是預先定義的。
- 一種用戶設備,包括:射頻收發器,接收來自行動通信網路中的基地台的系統資訊,其中,完整系統帶寬包含多個虛擬載波,每個虛擬載波具有窄帶寬;射頻資訊控制層實體,經由錨定虛擬載波與該基地台建立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配置電路,經由該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獲取來自該基地台的虛擬載波配置,其中,該虛擬載波配置包含一個或多個虛擬載波的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虛擬載波帶寬值;以及處理器,基於該虛擬載波配置,經由聚合的虛擬載波帶寬執行與該基地台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 一種方法,包括:在行動通信網路中,使用基地台向用戶設備發送系統資訊,其中,完整系統帶寬包含多個虛擬載波,每個虛擬載 波具有窄帶寬;經由錨定虛擬載波與該用戶設備監理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該基地台經由該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向該用戶設備提供虛擬載波配置,其中,該虛擬載波配置包含配置的一個或多個虛擬載波的偏移方向、偏移值、以及虛擬載波帶寬值;以及基於該虛擬載波配置,經由聚合的虛擬載波帶寬,執行與該用戶設備之間的資料接收及/或發送。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方法,其中,該偏移值與該虛擬載波帶寬是從基本步進值的倍數來確定的,以及其中,該基本步進值與該完整系統帶寬成比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用該基地台向該用戶設備發送虛擬載波啟用/關閉指令,其中,該一個或多個配置的虛擬載波中的多個被啟用的虛擬載波形成該聚合虛擬載波帶寬。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用該基地台向該用戶設備發送聚合模式,其中,多個虛擬載波進行聚合以形成該聚合的虛擬載波帶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6/094871 | 2016-08-12 | ||
PCT/CN2016/094871 WO2018027900A1 (en) | 2016-08-12 | 2016-08-12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carrier operation |
PCT/CN2017/096764 WO2018028623A1 (en) | 2016-08-12 | 2017-08-10 | Virtual carrier operation for nr systems |
??PCT/CN2017/096764 | 2017-08-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3357A true TW201813357A (zh) | 2018-04-01 |
TWI652921B TWI652921B (zh) | 2019-03-01 |
Family
ID=6116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7265A TWI652921B (zh) | 2016-08-12 | 2017-08-11 | 用戶設備及虛擬載波的操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149310A1 (zh) |
EP (1) | EP3459200A4 (zh) |
CN (1) | CN107950000A (zh) |
BR (1) | BR112019002842A2 (zh) |
TW (1) | TWI652921B (zh) |
WO (2) | WO20180279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57833B (zh) | 2018-06-01 | 2023-11-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
US10798745B2 (en) * | 2018-09-28 | 2020-10-06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Determining device locations based on random access channel signal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34417B2 (en) | 2009-03-16 | 2015-01-13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014138B2 (en) * | 2009-08-07 | 2015-04-21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irtual carrier for multi-carrier an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operation |
US8638815B2 (en) * | 2010-01-08 | 2014-01-28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for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
US9042326B2 (en) * | 2010-06-24 | 2015-05-2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wireless connection system |
GB2510315B (en) * | 2012-09-07 | 2017-12-06 | Sony Corp | Transmitting a sleep indication signal to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 a virtual carrier narrow band control channel |
GB2509973A (en) * | 2013-01-21 | 2014-07-23 | Sony Corp |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2232476B1 (ko) * | 2013-08-16 | 2021-03-29 | 소니 주식회사 |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
EP3063894B1 (en) * | 2013-10-31 | 2020-04-15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of measurement repor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6200238A1 (en) * | 2015-06-11 | 2016-12-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celluar internet-of-thing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5356981B (zh) * | 2015-11-20 | 2019-05-10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2016
- 2016-08-12 WO PCT/CN2016/094871 patent/WO201802790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08-10 BR BR112019002842-0A patent/BR112019002842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7-08-10 EP EP17838753.6A patent/EP345920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8-10 CN CN201780002145.7A patent/CN107950000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8-10 WO PCT/CN2017/096764 patent/WO2018028623A1/en unknown
- 2017-08-11 TW TW106127265A patent/TWI65292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9
- 2019-01-14 US US16/246,545 patent/US201901493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9002842A2 (pt) | 2019-05-21 |
WO2018027900A1 (en) | 2018-02-15 |
US20190149310A1 (en) | 2019-05-16 |
TWI652921B (zh) | 2019-03-01 |
CN107950000A (zh) | 2018-04-20 |
EP3459200A4 (en) | 2019-09-04 |
EP3459200A1 (en) | 2019-03-27 |
WO2018028623A1 (en) | 2018-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738118B1 (ko) | 다수의 물리적인 다운링크 공유된 채널(pdsch) 전송 방안을 구별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113016207B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7231626B2 (ja) | 物理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pdcch)候補決定のための方法 | |
CN112997437B (zh) | 分开传送针对多个发送接收点的基于解调参考信号的信道信息 | |
CN109392141B (zh) | 一种调整频域资源和发送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1801972B (zh) |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系统 | |
US20200068610A1 (en) |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 |
CN110915175B (zh)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1165039B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534963A (zh) | 具有载波选择、切换和测量的通信 | |
WO2015166801A1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13475137A (zh) | 用于新无线电配置的上行链路(ul)的时间资源 | |
JP6045808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3297355A1 (en) |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 |
CN111278137A (zh) | 上行资源的授权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18082672A1 (zh) | 一种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0892689A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EP4027695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 |
CN111066299B (zh) |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
US12262406B2 (en) | Enhanced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KR102629511B1 (ko) | 유저단말 | |
CN113330708B (zh) | 带宽部分(bwp)选择 | |
EP3923504B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5166792A1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JPWO2019186916A1 (ja) |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