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300281A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0300281A TW200300281A TW091132090A TW91132090A TW200300281A TW 200300281 A TW200300281 A TW 200300281A TW 091132090 A TW091132090 A TW 091132090A TW 91132090 A TW91132090 A TW 91132090A TW 200300281 A TW200300281 A TW 20030028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ayer
- bonding member
- film
- semiconductor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8—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using mas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64—SOI together with lateral isolation, e.g. using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 or dielectric or polycristalline material refilled trench or air gap isolation regions, e.g. completely isolated semiconductor islands
- H01L21/76275—Vertical isolation by bonding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58—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6/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 H10D86/021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using temporary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1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geometry or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 H10K71/421—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using coheren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laser annealing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50—Forming devices by joining two substrates together, e.g. lamination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g(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1 ) 發明背景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由薄膜電晶體(在下文中被稱爲TFT) 構成的電路的半導體裝置以及製造該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例如,本發明係關於以液晶模組爲代表的電光裝置;以電 致發光顯示裝置爲代表的發光裝置;以及其上安裝了這種 裝置作爲其一部分的電子裝置。 應該注意,在本說明書中,術語“半導體裝置”表示 一般能夠利用半導體特性來工作的裝置,且電致發光裝置 、發光裝置、半導體電路以及電子設備都是半導體裝置。 相關技術 近年來,利用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形成的半導體 薄膜來構成薄膜電晶體(TFT)的技術受人關注。薄膜電晶體 被廣泛地應用於諸如1C、電光裝置等的電子裝置,並且特 別迫切需要將其開發作爲影像顯示裝置的開關元件。 儘管在利用這種影像顯示裝置的應用方面,期待著各 種應用,但是它在攜帶型裝置中的應用特別受人關注。目 前,儘管採用了許多玻璃基底和石英基底,但都有易斷裂 且笨重的缺陷。此外,玻璃基底和石英基底在進行批量生 産方面難以做得更大,並且它們也不適於那樣做。因此, 已經開始進行在具有柔性的基底(有代表性的是在柔性塑膠 薄膜上)形成TFT元件的嘗試。 但是,由於塑膠膜的耐熱性差,它無法幫助降低處理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5- ---·---^----裝----;---訂------康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凌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___ B7 五、發明説明(2 ) 過程的最高溫度。結果,目前形成的TFT與那些在玻璃基底 上形成的TFT相比就沒有那麽好的電特性。所以,目前尙未 實現利用塑膠膜獲得高性能的液晶顯示裝置和發光元件。 若可以在諸如塑膠膜的柔性基底上形成具有有機發光 裝置(Ο L E D )的液晶顯示裝置或發光元件,則可以得到即薄 且輕的裝置並可用於具有曲面、陳列於櫥窗等的顯示器中 。這種裝置的應用不限於當成攜帶型裝置,同時這種裝置 的應用範圍顯著地寬廣。 此外,由於塑膠膜對光的透明度低於玻璃基底對光的 透明度,因此它不僅依賴於材料質量和透光的塑膠膜的厚 度’而且存在透明度變得稍差的問題。 發明槪要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由具有薄的膜厚度、輕的重 量和柔性(可彎曲)的半導體元件(薄膜電晶體、記憶元件、 薄膜二極體、光電轉換元件以及由矽的P丨N接面構成的矽電 阻元件)形成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在本發明中,並非在塑膠膜上形成元件。相反的,本 發明的特徵在於··將平板狀的基底當成模板,基底和包括 元件的層之間的間隙用凝結劑塡充(一般爲結合劑),以及在 結合劑凝結後剝去當成模板的基底,從而單獨用凝結的結 合劑(結合構件)固定包括元件的層。結合構件堅固地黏附於 包括元件的層。 根據本說明書中揭示的本發明的結構,提供一種半導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一 ' ~ II *- n H - I -- - I u ϋ I _ n T I I I —I —------氣 · 、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3 ) 體裝置,其特徵在於:結合構件當成支撐體,並且在與結 合構件接觸的絕緣膜上形成元件。 在上述結構中,該元件是薄膜電晶體、具有OLED的發 光元件、液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二極體、矽P I N接面的 光電轉換元件或矽電阻元件。 可適當地設置結合構件的厚度。如果結合構件比塑膠 膜薄’則半導體裝置可以更薄、更輕以及更軟。當結合構 件單獨固定包括元件的層時,總厚度可爲〇.5mm(毫米)或更 薄,例如最好爲〇 · 1 m m到0.3 m m或更薄。 可適當地選擇結合構件的材料。例如熱可彎材料、光 敏材料或光透射材料可被當成結合構件。當來自發光顯示 裝置的發光元件的光要通過結合構件時,通過的光量可以 較大,從而可以提高亮度。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需要可藉 由阻擋來自外界的濕氣和氧的滲入而起屏障作用的結合構 件,因爲該裝置無力抵禦濕氣和氧。 如果來自背光要穿透結合構件時,最好爲可透射的液 晶顯示裝置選擇高度透射光的結合構件。可藉由使結合構 件薄於塑膠膜來增加通過的光量。 與採用由結合構件黏接的塑膠膜的情況比較,本發明 可提高光的可用性,以改善亮度並增加通過的光量。這是 因爲本發明藉由利用只由結合構件構成的支撐體、僅允許 光在空氣和結合構件之間的介面衍射,而不是因爲折射率 不同的原因使光在空氣和塑膠膜之間的介面以及塑膠膜和 結合構件之間的介面衍射(儘管這還取決於材料)。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1 威 經濟部智慧財/i局g(工消资合作社印製 -7 -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 ) 在上述結構中,可以形成與結合構件接觸的保護膜。 在上述結構中,半導體裝置的特徵在於:結合構件被 黏貼在平面或曲面底構件上,並且可得到即薄且輕的半導 體裝置。這種半導體裝置的示例包括視頻相機、數位相機 、護目鏡型的顯示器、用於汽車和機器(例如汽車導航系統 和速度計)的指示器、個人電腦以及攜帶型資訊終端。爲了 將結合構件和底構件黏在一起,可採用與結合構件相同的 材料或採用不同的結合劑。可藉由將結合構件黏貼到塑膠 膜上,並接著將該塑膠膜黏貼到底構件上,來將結合構件 黏在底構件上。 獲得上述結構的技術也是本發明的一個觀點。所述技 術的特徵在於:在第一基底上形成要剝離的包括半導體元 件的層;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要剝離的層 上;剝離第一基底;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 剝離層上,從而將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 藉由用溶劑去除第一結合構件或藉由用光(紫外光、雷射等) 降低第一結合構件的結合力來剝離第二基底;以及剝離第 三基底。換句話說,本說明書中揭示的本發明的一個觀點 係關於一種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中包括:在第一基 底上形成要剝離的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層的第一步驟;利用 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要剝離的層上,從而將這 個要剝離的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的第二步驟; 從該要剝離的層上分離第一基底的第三步驟;利用第二結 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將這個剝離層夾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0 -8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τ
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紫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1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Α7 Β7 五、發明説明(5) 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的第四步驟;以及從該剝離層 上分離第二基底並從第二結合構件分離第三基底以形成利 用第二結合構件作爲支撐體的剝離層的第五步驟。 在上述第五步驟中,在同一步驟中從剝離層分離第二 基底和第三基底這兩個基底。顯然,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 可在不同步驟中分離,它們中的哪一個首先分離不是固定 的。 第一結合構件由可用溶劑或光去除或減少結合力的材 料構成。第二結合構件可具有與第一結合構件不同的成分 〇 本發明的特徵在於:爲了剝離第三基底,第二結合構 件結合於剝離層的結合力大於它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因 此,爲了降低第二結合構件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玻璃基 底、石英基底或金屬基底當成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而塑 膠基底當成第三基底。或者,第三基底可以是在其表面上 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以便降低第二結合構件到第三 基底的結合力。第二結合構件在它與第二基底接觸時被固 化。因此第二結合構件的一側是平的而第二結合構件的另 一側緊緊地黏貼在剝離層上。 第二結合構件因此最終被當成支撐體。因此本發明中 裝置的總厚度和總重量能夠小於用塑膠基底當成支撐體的 情況。 剝離層指的是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層。剝離層是包括一 個或多個元件的層,所述一個或多個元件選自包括薄膜電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X 297公釐) -9 - 裝----γ--訂------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Α7 Β7 五、發明説明(6 ) 晶體、具有OLED的發光元件、液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 二極體 '砂PIN接面的光電轉換元件以及矽電阻元件的組。 當光穿過第二結合構件時,第二結合構件最好用可高 度透射光的材料。例如,如果OLED發射的光或來自背光要 穿過第二結合構件,則光的透射率可以藉由調整第二結合 構件的厚度來改善。 還可能藉由調整第二結合構件的厚度來提供整個裝置 的柔性性。所以第二結合構件可以結合到各種底構件上。 底構件可具有平面或曲面,或可以是可彎曲的,或可以是 如膜一樣的。底構件的材料可具有任何成分,比如塑膠、 玻璃、金屬或陶瓷。如果結合構件被黏在曲面底構件上, 就得到曲面顯示器並被當成儀錶盤、陳列於陳列櫥窗等上 的指示器。 儘管在上述製造技術中將第二結合構件單獨當成支撐 體,但第一結合構件也可單獨當成支撐體。在這種情況下 ,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件的材料依需要選擇,例如 ’不溶於某溶劑的材料被當成第一結合構件而可溶解於該 溶劑的材料被當成第二結合構件。在結合了結合構件之後 ,將它們浸入溶劑中,以剝離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使第 一結合構件獨自當成支撐體。當支撐體是第一結合構件自 身時,結合構件與剝離層的最上層接觸。儘管在上述製造 技術中將第二結合構件單獨當成支撐體,但第一結合構件 或第二結合構件也可單獨當成支撐體。在這種情況τ,適 當地選擇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件的材料。本說明書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X29*7公釐) --I .! I —ii i ------ —-si I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10-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局B(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7) 中揭示的本發明的另一結構係關於一種製造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中包括:在第一基底上形成要剝離的包括半導體 元件的層的第一步驟;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 到要剝離的層上,從而將這個要剝離的層夾在第一基底和 第二基底之間的第二步驟;從該要剝離的層上分離第一基 底的第三步驟;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剝離 層上’從而將該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的第 四步驟;以及從該剝離層上分離第三基底並從該剝離層上 分離第二基底以形成用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件當成 支撐體的剝離層的第五步驟。 在上述第五步驟中,在同一步驟中從剝離層分離了第 二基底和第三基底這兩個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可在 不同步驟中分離,並且它們中的哪一個首先分離不是固定 的。 在本發明的上述技術中,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 件可用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構成,只要這些材料可以用溶 劑或光去除。所希望的是,第一結合構件到剝離層的結合 力大於它到第二基底的結合力,並且第二結合構件到剝離 層的結合力大於它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 例如’如果第二結合構件由光敏結合劑構成,則第三 基底可以藉由在第五步驟中用光照射第二結合構件來從第 二結合構件上分離。如果第一結合構件由光敏結合劑構成 ,則第二基底可以藉由在第五步驟中用光照射第一結合構 件來從第一結合構件上分離。因此,若相同的光敏結合劑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 ~ ---------批衣----^---1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Α7 Β7 五、發明説明(8 ) 被用來做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件,則第二基底和第 三基底可在同一步驟中從剝離層上分離。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在使用光敏結合劑時,第一基底最後是諸如玻璃基底 或石英基底的可透射光基底。 如果沒有選擇光敏結合劑,則可以藉由用在其表面上 形成了 AINxOY膜的塑膠膜作爲第二基底或第三基底來降低 結合構件到基底的結合力,從而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或第三基底。 藉由本發明的上述技術,可獲得到夾在第一結合構件 和第二結合構件之間的剝離層。 經濟部智慧財/$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复 當塑膠膜被當成第二基底並且在第一基底上形成的元 件被轉到塑膠膜上時,換句話說,當利用結合構件將包括 元件的層結合到膜上並且膜被舉起時,該膜可以彎曲但包 括元件的層可能會因彎曲而斷裂。藉由在以下過程中將元 件轉移到塑膠膜上來減小斷裂的可能性:在玻璃基底前利 用結合構件將基底上形成的元件黏貼到非常硬的第二基底 上。接著利用結合構件將塑膠膜(第三基底)黏貼到包括元件 的層上’從包括元件的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本說明書中揭示的本發明的另一觀點係關於一種製造 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中包括:在第一基底上形成要剝離 的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層的第一步驟;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 第二基底結合到要剝離的層上,從而將這個要剝離的層夾 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的第二步驟;從該要剝離的層 上分離第一基底的第三步驟;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12-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a(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9 ) 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將該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 基底之間的第四步驟;以及從該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以 形成用第二結合構件和第三基底當成支撐體的剝離層的第 五步驟。 在上述結構中,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第一基底和第 二基底的材料具有的剛度大於第三基底的剛度。在本說明 書中,剛度指的是抵抗彎曲或扭轉造成的破裂的能力。 在上述結構中,第五步驟是在溶劑中溶解第一結合構 件以去除第一結合構件並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的步驟 ,或者藉由用光照射光敏結合劑構成的第一結合構件以便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的步驟。 藉由如這樣保持結合的塑膠膜(第三基底),並不將之剝 離,可得到具有由第三基底和第二結合構件構成的支撐體 的半導體裝置。 本說明書中揭示的本發明的另一結構是一種半導體裝 置,其特徵在於:塑膠基底和結合構件構成支撐體,並且 在與結合構件接觸的絕緣膜上形成元件。 在上述結構中,元件是薄膜電晶體、具有〇 LE D的發光 元件、液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二極體、矽P I N接面的光 電轉換元件或矽電阻元件。 在上述結構中,半導體裝置的特徵在於:塑膠基底被 黏貼在平面或曲面底構件上,並且可得到即薄且輕的半導 體裝置。這種半導體裝置的示例包括視頻相機、數位相機 、護目鏡型的顯示器、用於汽車和機器(例如汽車導航系統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13- ------------裝----:---訂------Λ.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產笱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10) 和速度計)的指示器、個人電腦以及攜帶型資訊終端。 在上述技術中,第三步驟用於藉由剝離方法從要剝離 的層上分離第一基底,其中藉由施加機械力並利用兩層支 撐體的膜應力剝離這兩層。對如何分離第一基底沒有特別 的限定,並且可以採用藉由在剝離層和第一基底之間提供 分離層並用化學製劑(蝕刻劑)去除分離層來將基底從剝離層 分離的方法、或者藉由在剝離層和第一基底之間形成由非 晶矽(或多晶矽)構成的分離層,並用雷射藉由第一基底照射 分離層,以釋放包含在非晶矽中的氫,並建立某種間隙, 來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一基底的方法或者其他一些方法。如 果利用雷射剝離第一基底,那麽,最好是把熱處理溫度設 定在41 0°C或更低,來形成包含在剝離層中的元件、使得在 剝離操作之前不釋放氫。 利用兩層之間的膜應力的剝離方法是最合乎需要的, 這是因爲它不會損壞剝離層,並且它可以無誤地剝離整個 表面,而不論剝離層具有小面積或大面積。具體地說,在 第一基底上形成金屬層或氮化層的第一材料層,藉由濺射 形成氧化層的第二材料層,在第二材料層上形成元件,以 及施加機械力以便在介面上將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彼 此分離。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的層疊不受剝離或其他 技術干擾的影響,但可以在第二材料層中的某個點或在介 面處用物理方法、一般是施加機械力、比如藉由用手拉它 而容易並乾淨地將它們分離。 換句話說,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之間的結合強度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董) ------------裝----;---訂------,,i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4- 200300281 Α7 Β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紫 五、發明説明(11) 足夠耐受熱能,但對引起剝離的動能耐受力差,這是因爲 就在剝離所述層之前,在具有張應力的第一材料層和具有 壓縮應力的第二材料層之間存在應力失真。本發明人發現 ’剝離現象與膜的內應力之間關係密切,因而把利用膜的 內應力的剝離技術稱爲應力剝離技術。 當在半導體裝置中採用利用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 的上述剝離方法(其特徵在於利用塑膠基底和結合構件作爲 支撐體並在與結合構件接觸的絕緣膜上形成元件)時,與結 合構件接觸的絕緣膜作爲第二材料層。絕緣膜最好是藉由 濺射形成的氧化膜並作爲包含惰性氣體成分的氧化層。惰 性氣體成分是從包括He、Ne、Ar、Kr和Xe的組中選擇的一 種或多種成分。由於包含了惰性氣體成分,因而第二材料 層可以使半導體裝置具有柔性。 此外,本文所用的術語塑膠基底沒有特殊的限定,只 要它是具有柔軟性的塑膠基底即可;例如,它指的是由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醚颯(PES)、聚萘二甲酸乙 二酯(PEN)、聚碳酸脂(PC)、尼龍、聚醚酮醚(PEEK)、聚 碾(PSF)、聚醚醯亞胺(PEI)、聚芳酯(PAR)、聚對苯二甲酸 丁二酯(PBT)或聚醯亞胺構成的基底。 已進行了一項試驗,以檢查在塑膠基底(PC膜)和結合 構件之間形成的氮化矽膜、AIN膜和ΑΙΝΟ膜中每種膜的結 合力。將氮化矽膜從塑膠基底上分離,同時它仍黏附在結 合構件上。另一方面,僅將ΑΙΝ膜和ΑΙΝΟ膜從結合構件上 分離,同時它們仍黏附在塑膠基底上。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1·
I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Ζ97公釐)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12) 如圖1 6 A到1 6 G所示’本發明的另一觀點係關於一種製 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中包括:在第一基底10上形成要 剝離的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層1 3的第一步驟;利用第一結合 構件14將第二基底15結合到要剝離的層13上,從而將這個 要剝離的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的第二步驟;從 要剝離的層13上分離第一基底10的第三步驟;利用第二結 合構件16將其中形成了保護膜18的第三基底17結合到剝離 層上,從而將該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的第 四步驟;以及從該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並從第二結合構 件上分離第三基底以形成用第二結合構件16和保護膜18當 成支撐體的剝離層的第五步驟。 在上述結構中,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保護膜是氮化 矽膜或氧氮化矽膜。藉由形成保護膜,可以有效地阻止來 自外界的濕氣和雜質以避免污染。 圖式簡單說明 附圖中· 圖1 A到1G是顯示實施模式1的處理圖; 圖2A到2G是顯示實施模式2的處理圖; 圖3A到3G是顯示實施模式3的處理圖; 圖4是具有元件的第一基底的截面圖; 圖5是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的截面圖; 圖6 A和6 B分別是具有OLE D的發光裝置的頂視圖及其截 面圖,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 — I I 1 I「I 批衣 I n ΙΊ ,1 訂 I I n^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13) 圖7是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的截面圖; 圖8是主動矩陣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圖; 圖9是顯示剝離之前η通道TFT的V-I特性的曲線圖; 圖1〇是顯示剝離之前P通道TFT的V-I特性的曲線圖; 圖11是顯示剝離之後η通道TFT的V-丨特性的曲線圖; 圖12是顯示剝離之前p通道TFT的V-I特性的曲線圖; 圖13A到13F是顯示電子設備的示例的簡圖; 圖14是顯示電子設備的示例的簡圖; 圖15A到15C是顯示電子設備的示例的簡圖; 圖16A到16G是顯示本發明的處理圖示例; 圖17是顯示出顯示板的外形圖的照片; 圖1 8是顯示出發光的顯示板的照片。 --"---.----裝----;---訂------旅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主要元件對照 10 第一基底 15 第二基底 13 要剝離的層 14 桌一*結合構件 17 第三基底 18 保護膜 16 第二結合構件 11 第一材料層 12 第二材料層 20 第一基底 本紙乐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200300281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Μ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 14 ) 21 第一材料層 22 第二材料層 23 要剝離的層 24 第一結合構件 25 第二基底 26 第二結合構件 27 第三基底 30 第一基底 31 第一材料層 32 第二材料層 33 要剝離的層 34 第一結合構件 35 第二基底 36 第二結合構件 37 第三基底 101 第一基底 1 02 第一材料層 1 03 第二材料層 1 05 閘極絕緣膜 1 04 底絕緣膜 1 06-109 閘極電極 110 π 區 111 π 區 112 Ρ 區 ^ 辦衣 _ 訂 咸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 297公釐) -18- 200300281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发 五、發明説明( 15) 113 P +區 1 14 第一中間層絕緣膜 115 第三中間層絕緣膜 116-122 電極 202 驅動電路 205 η通道T F Τ 206 Ρ通道Τ F Τ 201 圖素部份 203 η通道丁 F Τ 204 Ρ通道Τ F Τ 123 圖素電極 305-308 閘極電極 403 開關T F Τ 401 圖素部份 406 Ρ通道Τ F 丁 404 電流控制Τ FT 31 1 第二雜質區 312,315 第一雜質區 316 第五雜質區 402 驅動電路 314,318 Ρ 區 313,317 Ρ +區 309 第一中間層絕緣膜 310 第三中間層絕緣膜 ------.----批衣----Ί--I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19- 200300281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 16) 319 圖素電極 320-326 電極 405 η通道T F T 327 絕緣體 300 結合構件 328 E L層 329 陰極 500 結合構件 501 底絕緣膜 502 圖素部份 503 閘極側驅動電路 504 源極側驅動電路 518 有機樹脂 519 有機保護膜 508 接線 509 F P C 51 1 電流控制T F Τ 512 圖素電極 513 η通道T F Τ 514 ρ通道T F Τ 515 築堤 516 有機化合物層 517 陰極 518 有機樹脂 ^ . I I 批衣 I n Ί I ^ I I I I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20- 200300281 A7 經濟部智慈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發明説明( 17) 519 保護膜 610 絕緣膜 600 結合構件 602 圖素部份 603 閘極側驅動電路 61 1 電流控制T F 丁 612 圖素電極 613 η通道丁 F T 614 ρ通道T F Τ 615 築堤 616 有機化合物層 617 陽極 609 F P C 608 連接接線 618 有機樹脂 619 保護膜 620 覆蓋構件 621 乾燥劑 701 圖素電極 702 圖素電極 700 結合構件 703 偏振光片 704 背光 705 光導板 ; 扣衣 ^ 訂 威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21 -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1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a(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706 封蓋 2001 主體 2002 影像輸入部份 2003 顯示部份 2004 鍵盤 2101 主體 2102 顯示部份 2103 語音輸入部份 2104 操作開關 2105 電池 2106 影像接收部份 2201 主體 2202 相機部份 2203 影像接收部份 2204 操作開關 2205 顯示部份 2301 主體 2302 顯示部份 2303 支臂部份 2401 主體 2402 顯示部份 2403 揚聲器部份 2404 記錄媒體 2405 操作開關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22-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19)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501 主 體 2502 顯 示 部 份 2503 取 景 器 2504 操 作 開 關 2701 主 體 2702 顯 示 部 份 2703 操 作 開 關 2704 操 作 開 關 2801 顯 示 部 份 2601 儀 表 板 2602 操 作把 手 部份 2603 顯 示 部 份 2604 刖 玻 璃 2605 顯 示 部 份 2600 顯 示 部 份 2901 主 體 2902 聲 音 輸 出 部 份 2903 聲 輸 入 部 份 2904 顯 示 部 份 2905 操 作 開 關 2906 天 線 2907 影 像 輸 入 部 份 3001 主 體 3002,3003 顯 示 部份 -------.----裝----^---訂------旅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23-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20 ) 3004 記 錄 媒 體 3005 操 作 開 關 3006 天 線 3101 主 體 3102 支 撑 部 份 3103 顯 示 部 份 較佳實施 例之詳 細 說 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下面將對本發明的實施模式進行描述。 [實施模式1] 以下是對利用本發明的典型剝離過程以及半導體裝置 製造方法的簡述。參考圖1 A到1 G做說明。 在圖1A中,標號10表示第一基底,11表示氮化層或金 屬層的第一材料層,12表示氧化層的第二材料層,以及13 表示要剝離的層。 圖1A中的第一基底10可以是玻璃基底、石英基底、陶 瓷基底等。也可以使用一般爲矽基底的半導體基底或一般 爲不銹鋼基底的金屬基底。 首先,在基底10上形成第一材料層1 1,如圖1 A所示。 第一材料層1 1 一旦形成就可能具有壓縮應力或張應力。但 是,重要的是將這樣的材料用於第一材料層11 :它不受由 用於形成要剝離的層的熱處理或雷射照射引起的剝離或其 他干擾的影響、並且在要剝離的層形成之後,該層具有1到 1x1010dyne/cm2(達因/平方釐米)的張應力。其典型示例是 ^ . 裝--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旅 本纸浪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2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B7_ 五、發明説明(21 ) 從由W、WN、TiN和TiW組成的組中選擇的成分的單層、或 者主要包含上述成分的合金材料或化合物材料的單層、$ 者上述成分的疊層結構。藉由濺射形成第一材料層11。 接下來,在第一材料層11上形成第二材料層12。重要 的是將這樣的材料用於第二材料層12:它不受由用來形成 要剝離的層的熱處理或雷射照射引起的剝離或其他干擾的 影響、並且在要剝離的層形成之後該層具有1到 1x1010dyne/cm2的張應力。第二材料層12的典型示例是氧 化矽、氮氧化矽和金屬氧化物的單層或疊層結構。可以藉 由濃射形成第二材料層12。在藉由濺射形成第二材料層 時’ 一般爲氬氣的惰性氣體被引進到反應室中、使得在第 二材料層1 2中包含極少量的惰性成分。 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被分別設置爲具有範圍 在1 nm(奈米)和1 〇〇nm之間的適當厚度,以便調整第一材料 層11的內應力和第二材料層12的內應力。 圖1A到1G顯示了一個示例,其中形成的第一材料層u 與基底10接觸以便簡化處理。但是,可以在基底10和第一 材料層1 1之間形成當成緩衝層的絕緣層或金屬層,以便改 善第一材料層11到基底10的結合力。 接著,在第二材料層12上形成要剝離的層13(圖1A)。 要剝離的層13是包含各種元件(薄膜電晶體、具有OLED的 發光元件、液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二極體、矽的P丨N接 面的光電轉換元件、矽電阻元件)的層。當所述元件是具有 液晶的元件時,要剝離的層1 3包括相對基底。要剝離的層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I In I - -- ---I I I n _ I T _ I I I _ ϋ . 、v-\»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1局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22) 13可以藉由在第一基底1 0能夠耐受的溫度下的熱處理來形 成。在本發明中,儘管第二材料層12的內應力不同於第一 材料層11的內應力,但是並非藉由用於形成要剝離.的層13 的熱處理來剝離薄膜。 下述處理用於部分降低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 之間的結合力。用於部分降低結合力的處理是雷射照射, 其中用光沿著要剝離區域的周邊部分照射第二材料層或第 一材料層,或沿著要剝離區域的周邊從外部施加的局部壓 力、以損壞第二材料層內部的一部分或介面的一部分。具 體地說,用金剛石筆等垂直壓下硬針、並且在移動所述層 時施加負荷。最好使用劃線器裝置並且將下壓量設在0.1到 2mm,以便在移動所述層時施加壓力。以這種方式在剝離 之前提供促進剝離現象的部分、即引發機制是重要的。由 於選擇性(部分地)降低結合力的預處理,避免了剝離失敗並 且提高了産量。 接下來,利用第一結合構件14將第二基底15結合到要 剝離的層1 3(圖1 B)。反應固化結合劑、熱固化結合劑、諸 如UV固化結合劑的光固化結合劑、厭氧結合劑和其他各種 類型的固化結合劑可以被當成第一結合構件1 4。這些結合 劑可溶於溶劑或者可以是光敏的且在用光照射時結合力降 低。這些結合劑可具有任何成分並且可以是例如環氧樹脂 基、丙烯酸酯基或矽酮基。例如藉由塗敷將結合劑製成結 合構件。在後續步驟中去除第一結合構件。這裏,將可溶 於溶劑的結合劑材料選作第一結合構件。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扣衣 ^ —訂n : II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6-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23) 第二基底15可以是玻璃基底、石英基底、陶瓷基底、 塑膠基底等。也可以使用一般爲矽基底的半導體基底或一 般爲不绣鋼基底的金屬基底。偶爾在光敏結合構件被當成 第一結合構件或第二結合構件的情況下’作爲第一基底和 第二基底之一,最好使用具有透光的基底。 接下來,將其上形成了第一材料層11的第一基底10按 圖1C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用物理方法從部分降低了結合力 的區域的那一側開始(圖1C)撕開。由於第二材料層12具有 壓縮應力而第一材料層11具有張應力,因此可用相對小的 力(如用手、藉由噴嘴噴射的氣壓、超聲波等)撕開第一基底 〇 在第一材料層12上形成的要剝離的層13可以用這種方 式從第一基底1 0上分離。圖1 D中顯示了剝離後的狀態。 隨後,利用由不同於第一結合構件1 4的材料構成的第 二結合構件1 6將第三基底1 7結合到第二材料層1 2(和剝離層 1 3)。重要的是第二結合構件1 6到第二材料層1 2(和剝離層 13)的結合力大於它到第三基底17的結合力。 反應固化結合劑、熱固化結合劑、諸如UV固化結合劑 的光固化結合劑、厭氧結合劑和其他各種類型的固化結合 劑可以被當成第二結合構件1 6。這些結合劑可溶於溶劑或 者可以是光敏的因而結合力在用光照射時降低。這些結合 劑可以具有任何成分並且可以是環氧樹脂基、丙烯酸酯基 或矽酮基。例如藉由塗敷將結合劑製成結合構件。第二結 合構件在後續步驟中成爲剝離層的支撐體。這裏,UV固化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27- --L---*----^----τ--、玎------,,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24) 結合劑被當成第二結合構件1 6。 第三基底17可以是玻璃基底、石英基底、陶瓷基底、 塑膠基底等。也可以使用一般爲矽基底的半導體基底或一 般爲不銹鋼基底的金屬基底。這裏,爲了降低第二結合材 料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在其表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 膠膜被當成第三基底17。 利用例如氮化鋁(A丨Ν)靶在藉由將氬氣、氮氣和氧氣混 合得到的氣氛中進行濺射在塑膠膜上形成ΑΙΝχΟγ膜。 ΑΙΝχΟγ膜包括幾個或更多氮氣壓百分比就足夠了,最好爲 2.5到47.5氮氣壓百分比(atm%)。可以藉由調整濺射條件來 按需調整氮濃度(基底溫度、原料氣的類型和流速、成膜壓 力等)。 接下來,將所述各層浸入溶劑中以便分離第二基底1 5 和第二基底17(圖1F)。第一結合構件易於被去除,因爲它 是由可溶於溶劑中的結合劑材料構成的,從而將第二基底 15從剝離層13上分離。另一方面,溶劑渗透第三基底17和 第二結合構件1 6之間的介面並減弱了介面處的結合力,從 而將第三基底17從第二材料層12上分離。儘管在這裏所示 的示例中在同一步驟中分離第二基底15和第三基底17,但 並不存在特定限制。這些基底可以在不同步驟中分離並且 首先分離它們中的哪一個並不固定。 這樣形成剝離層1 3中包括的元件、使得其輸入/輸出端 暴露在剝離層的最上層(即最靠近第二基底側的層)。因此, 需要在分離第二基底的步驟完成之後再去除剝離層上的第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董) ---„---.----裝--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泉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8-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25) 一結合構件,從而暴露輸入/輸出端。 藉由上述步驟製造具有剝離層13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第二結合構件16被當成支撐體(圖1g)。這樣得到的半導體 裝置即薄且輕,並且具有柔性,因爲支撐體只由第二結合 構件1 6構成。 在這裏示意的示例中,藉由上述步驟來完成半導體裝 置。上述步驟可被用於部分地完成半導體裝置。例如,元 件形成步驟可被添加到上述步驟中、以便在上述步驟之後 形成包括TFT的電路的剝離層進而可在元件形成步驟中利用 所獲得的用第二結合構件作支撐體的剝離層,以完成各種 不同類型的半導體裝置,一般爲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或液 晶顯示裝置。 例如,可以藉由以下步驟來製造主動矩陣發光裝置: 配置圖素電極以形成矩陣圖案;藉由上述步驟形成具有連 接到圖素電極的TFT的第二結合構件;以及形成用圖素電極 作負極或正極的OLED。這樣得到的發光裝置即薄且輕,因 爲支撐體僅由第二結合構件構成。 還可能製造具有OLED的被動發光裝置。 同樣,可以藉由以下步驟來製造主動矩陣液晶顯示器 :配置圖素電極以形成矩陣圖案;藉由上述步驟形成具有 連接到圖素電極的TFT的第二結合構件;之後是相對基底黏 貼步驟和液晶注入步驟。具體地說,密封構件等被用於將 相對基底黏貼到具有連接到圖素電極的TFT的結合構件,同 時用諸如墊片的間隙保持構件在相對基底和結合構件支撐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一=\> 經濟部智慈財產笱員工消費合作社印发 -29 經濟部智慈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___B7 五、發明説明(26) 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接著在相對基底和圖素電極之間 裝入液晶材料以完成液晶顯示裝置。這樣得到的液晶顯示 裝置即薄且輕,因爲支撐體僅由第二結合構件和相對基底 構成。 [實施模式2] 實施模式1顯示了其中第二結合構件單獨當成支撐體的 示例。在本實施模式中,顯示了用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 合構件作支撐體的示例。圖2A到圖2E基本與圖1 A到1 E相同 。因此,這裏將省略細節描述並且將只對實施模式1和實施 模式2之間的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在圖2A到2G中,標號20表示第一基底,21表示是氮化 層或金屬層的第二材料層,22表示是氧化層的第二材料層 ,23表示要剝離的層,24表示第二結合構件,25表示第二 基底,26表示第二結合構件以及27表示第三基底。 首先,根據第一實施模式1,以相同的過程得到圖2 E的 狀態。 這裏,反應固化結合劑、熱固化結合劑、諸如UV固化 結合劑的光固化結合劑、厭氧結合劑和其他各種類型的固 化結合劑可以被當成第一結合構件24。這些結合劑可溶於 溶劑或者可以是光敏的,因而在用光照射時結合力降低。 這些結合劑可以具有任何成分並且可以是環氧樹脂基、丙 烯酸酯基或矽酮基。例如藉由塗敷而將結合劑製成結合構 件。在後續步驟中第一結合構件成爲支撐體。這裏,用紫 外線照射時結合力會降低的熱固化結合劑被當成第一結合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30- -----------裝----Ί--訂------旅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Α7 Β7 五、發明説明(27) 構件。重要的是第一結合構件24到剝離層23的結合力大於 它到第二基底25的結合力。 -----穿--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爲了降低第一結合構件到第二基底的結合力,可將表 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當成第二基底。 弟一結合構件26的材料可以與第一結合構件24的材料 相同。這裏,結合力在用紫外線照射時會降低的熱固化結 合劑被當成第二結合構件。第二結合構件在後續步驟中也 當成剝離層的支撐體。重要的是第二結合構件26到第二材 料層22(和剝離層23)的結合力大於它到第三基底27的結合 力。 爲了降低第二結合構件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可將表 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當成第三基底。
I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藉由進行實施模式1的過程得到圖2 Ε的狀態。接著用紫 外線照射結合構件,以降低第一結合構件24到第二基底25 的結合力以及第二結合構件26到第三基底27的結合力,從 而將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分離(圖2F)。儘管在這裏所示的 示例中在同一步驟中分離第二基底25和第三基底27,但並 不存在特定限制。這些基底可以在不同步驟中分離,並且 首先分離它們中的哪一個並不固定。本實施模式還可以與 實施模式1進行組合。 儘管在這裏所示的示例中使用了藉由紫外線照射降低 結合力的熱固化結合劑,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結合劑材料。 例如,UV固化結合劑可被當成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 件。在這種情況下,在其表面上形成了 ΑΙΝΧ0Υ膜的塑膠膜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〇Χ 297公釐)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產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 A7 B7 五、發明説明(28) 被當成第二基底,並藉由由UV固化結合劑構成的第一結合 構件結合,在其表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被當成第 三基底,並藉由由UV固化結合劑構成的第二結合構件結合 。之後,這些層被浸入溶劑中,並且溶劑滲透到第三基底 和第二結合構件之間的介面,從而將第二材料層與第三基 底分離。類似地將第一結合構件與第二基底分離。 這樣形成包括在剝離層23中的元件、使得其輸入/輸出 端暴露在剝離層的最上層(即最靠近第二基底側的層)。因此 ,需要選擇性地在分離第二基底的步驟之後去除覆蓋輸入/ 輸出端部分的第一結合構件,從而暴露輸入/輸出端部分。 藉由圖2G中顯示的上述步驟製造了具有剝離層23的半 導體裝置,其中第一結合構件24和第二結合構件26當成支 撐體。注意,剝離層23被夾在第一結合構件24和第二結合 構件26之間。這樣得到的半導體裝置既薄且輕,並且具有 柔性,因爲支撐體僅由第一結合構件24和第二結合構件26 構成。 在這裏顯示的示例中,藉由上述步驟完成半導體裝置 。上述步驟可被用於部分地完成半導體裝置。例如,可以 將元件形成步驟添加到上述步驟中,以便按照上述步驟形 成包括包含TFT的電路的剝離層,並且這樣形成的將第一結 合構件和第二結合構件作爲支撐體的剝離層可被用於元件 形成步驟中,以完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半導體裝置,一般爲 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或液晶顯示裝置。 本實施模式可以與實施模式1自由組合。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32- n n 1— n ϋ· «ϋ m I. .士κ 丁 I --- ------ I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慈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29) [實施模式3】 實施模式1顯示了其中第二結合構件單獨當成支撐體的 示例。在本實施模式中,顯示了用第二結合構件和第三基 底作支撐體的示例。圖3A到3E基本與圖1/\到讦相同。所以 這裏將省略細節描述,並且將只對實施模式1和實施模式3 之間的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在圖3A到3G中,標號30表示第一基底,31表示是氮化 層或金屬層的第一材料層,32表示是氧化層的第二材料層 ,33表示要剝離的層,34表示第一結合構件,35表示第二 基底,36表不第一結合構件以及37表不第二基底。 首先,根據實施模式1,以相同的過程得到圖3 E的狀態 〇 第一基底30可以是玻璃基底、石英基底、陶瓷基底等 。還可以使用一般爲矽基底的半導體基底或一般爲不銹鋼 基底的金屬基底。這裏使用厚度爲〇.7mm的玻璃基底(# 1 737 卜 這裏,把比第一基底30更厚和更高硬度的石英基底(厚 度1 .1 mm)當成第二基底35。如果用塑膠膜作第二基底,則 當在第一基底上形成的元件被轉移到塑膠膜上時’換句話 說,當利用第一結合構件34將剝離層33結合到該膜上,並 且提起該膜時,擔心膜會彎曲並且剝離層33可能因爲彎曲 導致斷裂。因此,藉由以下過程降低斷裂的可能性:利用 第一結合構件34將在第一基底30上形成的剝離層33黏貼到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33- .1 批衣 ; 訂 I 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g(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30) 非常硬的第二基底35上;剝離第一基底3〇 ;利用第二結合 構件36將塑膠膜(第三基底37)黏貼到包括元件的層上;然 後分離第二基底35。 這裏的第三基底37是塑膠膜。 這裏’挑選溶於溶劑的結合劑材料當成第一結合構件 34 ° 於此當成第二結合構件36的材料對第三基底和剝離層 都是高結合力的。 依照實施模式1的過程獲得到圖3 E的狀態。然後,將這 些層浸入溶劑中以單獨分離第二基底35(圖3F)。由溶於溶 劑的結合劑材料構成的第一結合構件易於被去除,從而從 剝離層33上分離第二基底35。 這樣形成包含在剝離層33中的元件、使得其輸入/輸出 端暴露在剝離層的最上層(即最靠近第二基底側的層)。因此 ’需要在分離第二基底的步驟完成之後去除剝離層表面上 的第一結合構件,以便暴露輸入/輸出端部分。 在這裏顯示的示例中,第一結合構件34由一種溶於溶 劑的結合劑構成,並且將其浸入溶劑中以分離第二基底。 但是,不存在特殊限制,例如,可以藉由用紫外線照射由 熱固化結合劑(在紫外線照射下其結合力降低)構成的第一結 合構件來分離第二基底,如實施模式2所示。 藉由如圖3.G中顯示的上述步驟製造了具有剝離層33的 半導體裝置,其中第二結合構件36和第三基底37當成支撐 體。作爲第二材料層的氧化層被插入在第二結合構件36和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34- ‘ ^ I 批衣 ^ 訂 康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7a(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31) 剝離層33之間。這樣得到的半導體裝置整體上是柔性的, 因爲藉由濺射形成第二材料層32並且第二材料層32中包括 極少量的惰性氣體成分。 在這裏顯示的示例中’藉由上述步驟完成半導體裝置 。上述步驟可被用於部分地完成半導體裝置。例如,可以 將元件形成步驟添加到上述步驟中,從而按照上述步驟形 成包括包含TFT的電路的剝離層,並且這樣獲得的將第二結 合構件和第三基底當成支撐體的剝離層可被用於元件形成 步驟中,以完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半導體裝置,一般爲具有 OLED的發光裝置或液晶顯示裝置。 本實施模式可以與實施模式1或實施模式2自由組合。 將藉由以下實施例對上述結構的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 描述。 [實施例1] 這裏,將對製造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的方法進行詳細 描述,其中同時在同一基底上形成圖素部分(η通道TFT和p 通道TFT)和在圖素構件的周圍配置的驅動電路的TFT( η通道 TFT 禾口 ρ 通道 TFT)(圖 4)。 首先,藉由電漿CVD在厚度爲0.7mm的耐熱玻璃基底( 第一基底101)上形成厚度爲1〇〇nm的氧氮化矽膜(未示出)。 氧氮化矽膜用於保護基底不受後續的乾蝕刻影響並用於防 止蝕刻室的污染,並且不是特別必需的。 儘管在本實施例中將玻璃基底當成第一基底101,但不 本紙浪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35- -----------^----Ί--1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____B7_ 五、發明説明(32 ) 存在特定限制,且它可以是石英基底、半導體基底、陶瓷 基底或金屬基底。 接著,藉由濺射在氧氮化矽膜上形成厚度爲50nm的鎢 膜’作爲第一材料層1 02。藉由濺射形成的鎢膜在基底周邊 的厚度波動。因此,藉由單獨形成用於基底周邊的乾蝕刻 的抗蝕劑來形成鎢膜圖案。儘管這裏形成了圖案,但它並 非特別必須的。第一材料層102並非限定於鎢膜,也可使用 其他材料,例如氮化鎢或氮化鈦。第一材料層1 02的厚度可 以依需要設置在10到200nm的範圍內。 在鎢膜上藉由濺射形成厚度爲200nm的氧化矽膜,作 爲第二材料層103。儘管這裏使用藉由濺射形成的氧化矽膜 ’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例如氧化物,作爲替代。第二 材料層103的厚度可以依需要設置在50到400nm的範圍內。 這樣在第一基底上形成第一材料層102(鎢膜)和第二材料層 1 〇3(氧化矽膜),在後續步驟中在第二材料層上形成元件, 然後施加機械力,以便在介面上將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 層彼此分離。最好在形成第二材料層1 03期間,藉由濺射形 成諸如氬氣的惰性氣體流,以便在第二材料層1 03中包含極 少量的惰性氣體成分。 接著,藉由在400°C溫度下的電漿CVD,利用SiH4、 NH3和N20作原料氣體,在氧化矽膜上形成氧氮化矽膜(氧 氮化矽膜的成分比例爲:Si= 32%,0 = 27%,N = 24%,H = 17%),作爲底絕緣膜的下層。氧氮化矽膜的厚度爲 50nm(最好爲10到200nm)。膜表面用臭氧水淸洗,然後用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Χ;297公釐) ' ~ ---:---:-------裝----;---訂------▲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B7 五、發明説明(33) 稀釋的氟酸(稀釋到1/100)去除表面上的氧化膜。接下來, 藉由在400°c溫度下的電漿CVD,利用SiH4和N20作爲原料 氣體,形成氧氮化矽膜(氧氮化矽膜的成分比例爲·· S丨= 3 2 % ’ Ο = 5 9 % ’ N = 7 %,Η = 2 %),作爲底絕緣膜的上層。 氧氮化矽膜的厚度爲1〇〇nm(最好爲50到200nm)並且覆蓋在 下層之上,以形成層疊結構。沒有將所述層疊結構暴露於 空氣之中,藉由在300°C溫度下的電漿CVD,利用SiH4作爲 原料氣體,在所述層疊結構上形成具有非晶態結構的半導 體膜(這裏爲非晶矽膜)。半導體膜的厚度爲54 nm(最好爲25 到 80nm)。 本實施例中的底絕緣膜1 04具有兩層結構。但是,底絕 緣膜可以是主要包含砂的單層或多於兩層的絕緣膜。半導 體膜的材料沒有限制,但最好是藉由已知方法(濺射、 LPCVD、電漿CVD等)由矽或矽鍺合金(SiXGe1 -X(X = 0.0001 到0.02))構成的半導體膜。所用的電漿CVD裝置可以是逐晶 片進行處理的裝置,或成批次處理的裝置。可在同一室中 連續形成底絕緣膜和半導體膜,以避免與空氣接觸。 淸洗具有非晶態結構的半導體膜的表面,然後利用臭 氧水在該表面上形成大約2nm厚的非常薄的氧化膜。接著, 用極少量的雜質成分(硼或磷)對半導體膜摻雜,以控制TFT 的臨界値。這裏,藉由離子摻雜的方法,用硼對非晶矽膜 進行摻雜,其中在沒有質量分離的情況下,利用電漿激發 乙硼烷(B2Η6)。摻雜條件包括將加速電壓設置到1 5kV,藉 由用氫將乙硼烷稀釋到1%得到30sccm的氣體流速,而用量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29?公釐) -37- -------------裝----^---訂------森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Μ) 爲 2x1012/cm2。 接下來,利用旋塗器塗敷包含依重量計爲10ppm的鎳 的乙酸鎳溶劑。鎳可藉由濺射而不是塗敷噴塗到整個表面 〇 半導體膜經過熱處理而結晶,並得到具有晶體結構的 半導體膜。在電爐或利用強光照射來實現熱處理。當採用 電爐中的熱處理時,溫度被設置爲500到650°C,並且處理 持續4到24小時。這裏,在熱處理去氫(500°C下持續1小時) 之後,藉由熱處理進行晶化(550°C下持續4小時)得到具有 晶體結構的矽膜。儘管這裏利用電爐藉由熱處理晶化半導 體膜,但也可以藉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晶化的退火裝置 進行晶化。本實施例採用了一種晶化技術,其中鎳被當成 加速矽的晶化的金屬成分。但也可以採用其他已知的諸如 固相生長和雷射晶化的晶化技術。 藉由稀釋的氟酸等去除具有晶體結構的矽膜表面上的 氧化膜。然後,爲了提高晶化速度並修正晶粒中存留的缺 陷,在空氣中或氧氣環境中用雷射(波長爲308nm的XeCI)照 射矽膜。雷射可以是波長爲400nm或更短的準分子雷射, 或者可以是YAG雷射器的二次諧波或三次諧波。採用具有 重復頻率爲10到1 000Hz的脈衝雷射。由光學系統聚集雷射 ,以便具有100到400mJ/cm2的能量密度,並以90%到95% 的重疊比率掃描矽膜表面。這裏,在空氣中用重復頻率爲 30Hz、會g量密度爲470mJ/cm2的雷射照射所述膜。由於是 在空氣或氧氣環境中進行雷射照射,因此在表面上形成了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38- n -- - β,ί I --- -ί— I I - - 1 - 士κ —-s II— -...... - 1 m ...... - -- is— -- - - i I..... US,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説明(35) 氧化膜。這裏顯示的示例中使用了脈衝雷射器,但也可以 ί采用連續波雷射器。最好採用連續波固態雷射器以及基波 的二次到四次諧波,以便在對非晶體半導體膜進行晶化時 得到大粒度晶體。一般採用Nd:YV04雷射器(基波: 1〇64nm)的二次諧波(532nm)和三次諧波(355nm)。當利用 連續波雷射器時,從1 0W功率連續波YV04雷射器發出的雷 射被非線性光學構件轉換成諧波。或者,藉由將YV〇4晶體 和非線性光學構件設置在諧振器中得到諧波。諧波最好由 光學系統成形爲照射表面上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的雷射,然 後對照射物件進行照射。這時所需的能量密度大約爲0.01 到100MW/cm2。(最好爲0.1到10MW/Cm2)。照射期間,半 導體膜以10到2000cm/s的速度相對於雷射移動。 用稀釋的氟酸去除藉由雷射照射形成的氧化膜,然後 用臭氧水處理該表面120秒,以形成總厚度爲1到5nm的氧 化膜作爲阻擋層。這裏利用臭氧水形成阻擋層,但也可以 藉由在氧氣環境中,藉由紫外線照射氧化具有晶體結構的 半導體膜的表面來形成,或藉由氧電漿處理氧化具有晶體 結構的半導體膜的表面來形成,或藉由利用電漿CVD、濺 射或蒸發形成大約1到10nm厚的氧化膜。在本說明書中, 阻擋層指的是這樣的層:它具有允許金屬成分在吸氣步驟 中藉由的質量和厚度,並在去除作爲吸氣點的層的步驟中 作爲蝕刻終止層。 接下來,藉由濺射在阻擋層上形成包含氬的非晶矽膜 ,當成吸氣點,非晶矽膜的厚度爲50到400nm,這裏爲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39- ;—11 - I -—-—批衣 11 . n、訂 I - n 11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B7 五、發明説明(36) 150nm。這裏形成非晶矽膜的條件包括將成膜壓力設置爲 〇.3Pa,氣體(Ar)流速爲50sccm,膜形成功率爲3kW,以及 基底溫度爲150°C。在上述條件下形成的非晶矽膜中所包含 的氬的原子濃度爲3x102(D到6x102Q/cm3並且其中的氧的原 子濃度爲1χ1〇19到3x1019/cm3。之後,在550°C電爐中進行 4小時的熱處理用於吸氣,以減少具有晶體結構的半導體膜 中的鎳濃度。可以使用燈退火裝置代替電爐。 利用阻擋層作爲蝕刻終止層,選擇性地去除吸氣點、 即包含氬的非晶矽膜。然後,藉由稀釋的氟酸選擇性地去 除阻擋層。鎳在吸氣期間傾向於向具有高氧濃度的區域移 動,因而需要在吸氣後去除成爲氧化膜的阻擋層。 接下來,利用臭氧水在得到的包含晶體結構的矽膜(也 被稱爲多晶矽膜)的表面上形成薄氧化層。然後形成抗蝕劑 掩膜並且對矽膜進行蝕刻以形成彼此分離的島狀半導體層 ,並具有所需形狀。形成半導體層之後去除抗蝕劑掩膜。 用包含氟酸的蝕刻劑去除氧化膜,並且同時淸洗矽膜 表面。接著形成主要包含矽的絕緣膜當成閘極絕緣膜 1 〇5 。這裏的閘極絕緣膜是藉由電漿CVD形成的厚度爲115nm的 氧氮化砂膜(成分比例:s i = 3 2 %,〇 = 5 9 %,N = 7 %,H = 2%) 〇 接下來,在閘極絕緣膜上形成厚度爲20到1〇〇nm的第 一導電膜和厚度爲1 〇〇到400nm的第二導電膜的疊層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在閘極絕緣膜105上形成厚度爲50nm的氮 化钽膜,然後在其上覆蓋厚度爲370nm的鎢膜。按下述過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40- -----------裝----:---訂------咸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37) 程形成導電膜圖案,以形成閘極和接線。 第一導電膜和第二導電膜的導電材料是選自由Ta、W 、丁i、Mo、AI和Cu、或者主要包含上述元素的合金或化合 物組成的組中選擇的成分。第一導電膜和第二導電膜可以 是半導體膜,一般爲多晶矽膜,其中用磷或其他雜質元素 進行摻雜或者可以是Ag-Pd-Cu合金膜。本發明並不限於兩 層導電膜。例如,可以採用以下列順序層疊的包括50n m厚 的鎢膜、500nm厚的鋁矽合金(Al-Si)膜和30nm厚的氮化鈦 膜的三層結構。當採用三層結構時,可以用氮化鎢代替第 一導電膜的鎢,用鋁鈦合金(Al-Ti)膜代替第二導電膜的鋁 矽合金(Al-Si)膜,以及用鈦膜代替第三導電膜的氮化鈦膜 。或者,可以使用單層導電膜。 最好將I C P (感應耦合電漿)蝕刻用於第一導電膜和第二 導電膜的蝕刻(第一蝕刻處理和第二蝕刻處理)。藉由利用 1C P蝕刻並調整蝕刻條件(加到線圈電極的電功率量、加到 基底側電極的電功率量、基底側電極的溫度等),可以依需 要蝕刻並使膜成錐形。在形成了抗蝕劑掩膜之後進行第一 蝕刻處理。第一蝕刻條件包括在1Pa壓強下,對線圈電極施 力口 700W的RF(13.56MHz)功率,採用C F4、C I2和02作爲蝕 刻氣體,以及設置其中的氣體流速比例爲25:25:10(sccm) 。基底側(樣本階段)還接收150W(13.56MHz)的RF功率,以 提供基本上爲負的自偏壓。基底側電極的面積(大小)爲 12.5cm X 12.5 cm,並且線圈電極是直徑25cm的碟(這裏是在 其上設置線圈的石英盤)。在這些第一蝕刻條件下蝕刻W膜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裝----„---訂------旅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1 - 200300281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38) ,從而在邊緣周圍形成錐形。之後,從第一蝕刻條件切換 到第二蝕刻條件,並不去除抗蝕劑掩膜。第二蝕刻條件包 括採用CF4和Cl2作爲蝕刻氣體,設置其中的氣體流速比例 爲30:30(sccm),並在1 Pa壓強下,對線圈電極施加500W的 RF(13.56MHz)功率,以産生電漿進行約30分鐘的蝕刻。基 底側(樣本階段)還接收20W(13.56MHz)的RF功率,以提供 基本上爲負的自偏壓。在使用CF4和Cl2的混合的第二蝕刻 條件下,W膜和TaN膜被蝕刻到幾乎相同的程度。所述第一 蝕刻條件和第二鈾刻條件構成第一蝕刻處理。 接下來在不去除抗蝕劑掩膜的情況下進行第一摻雜處 理。第一摻雜處理採用離子摻雜或離子注入。一般來說, 磷(P)或砷(As)被當成提供η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這裏使用 離子摻雜,把藉由利用氫將磷化氫(ΡΗ3)稀釋到5%而得到的 氣體的流速設定爲40 seem,把用量設定爲2χ1015原子/cm2 ,而把加速電壓設定爲80 Kev。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導電 層當成對抗提供η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的掩膜,並且以自定 位的方式形成第一雜質區。第一雜質區用提供η型電導性的 雜質元素摻雜,摻雜濃度爲1x1〇2Q到1x1〇21/cm3。這裏與 第一雜質區具有相同濃度範圍的區域被稱爲n +區。 接著是第二蝕刻處理,其中抗蝕劑掩膜固定不動。第 三鈾刻條件包括利用CF4和Cl2作蝕刻氣體,設置其中的氣 體流速比例爲30:30( seem),並在1Pa壓強下,對線圈電極 施加500W的RF(13.56MHz)功率,以産生電漿進行約60分 鐘的蝕刻。基底側(樣本階段)還接收20W(13.56MHz)的RF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旅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42- 經濟部智慧財/inlra (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39) 功率,以提供基本爲負的自偏壓。之後,在不去除抗蝕劑 掩膜的情況下,從第三蝕刻條件切換到第四蝕刻條件。第 四蝕刻條件包括採用CF4、Cl2和02作爲蝕刻氣體,設置其 中的氣體流速比例爲20:20:20(seem),並在1Pa壓強下,對 線圈電極施加500W的RF(13.56MHz)功率,以産生電漿進行 約20分鐘的蝕刻。基底側(樣本階段)還接收 20W(13.56MHz)的RF功率,以提供基本爲負的自偏壓。第 三蝕刻條件和第四蝕刻條件構成第二蝕刻處理。在這個階 段,形成具有作爲下層的第一導電層和作爲上層的第二導 電層的閘極電極106到109和接線。 接下來,去除抗蝕劑掩膜以便進行第二摻雜處理。第 二摻雜處理採用離子摻雜或離子注入。這裏使用離子摻雜 ,把藉由利用氫將磷化氫(PH3)稀釋到5%而得到的氣體的流 速設定爲30 seem,把用量設定爲1.5χ101 4原子/c m2,而加 速電壓設定爲90 KeV。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導電層和第二 導電層當成對抗提供η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的掩膜,並且以 自定位方式形成第二雜質區。第二雜質區用提供η型電導性 的雜質元素摻雜,摻雜濃度爲1χ1〇16到1x1017/cm3。這裏 與第二雜質區具有相同濃度範圍的區域被稱爲n_區。 在本實施例中,首先進行第一蝕刻處理,然後依次是 第一摻雜處理、第二蝕刻處理和第二摻雜處理。但是,顯 然處理順序並不限於此。例如,第一蝕刻處理後面可以依 次進行第二蝕刻處理、第二摻雜處理和第一摻雜處理,或 者第一蝕刻處理後面可以依次進行第二蝕刻處理、第一摻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裝----^---訂------咸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3- 經濟部智慧財447a (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__B7 五、發明説明(40) 雜處理和第二摻雜處理。 接下來,形成抗蝕劑掩膜以便進行第三摻雜處理。抗 蝕劑掩膜覆蓋形成η通道TFT的半導體層。藉由第三摻雜處 理,在半導體層中形成用提供n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摻雜的 第三雜質區,以形成ρ通道TFT和半導體層,從而在圖素部 分和驅動電路中形成電容記憶體。第三雜質區中提供P型電 導性的雜質元素的濃度爲lxlO18到Ixl02()/cm3。第三雜質區 已經在以上步驟中用磷(P)摻雜了,但用提供P型電導性的雜 質元素進行摻雜,摻雜濃度足夠大以得到P型電導性。這裏 ,與第三雜質區具有相同濃度範圍的區域被稱爲ρ·區。 在不去除上述抗蝕劑掩膜的情況下進行第三摻雜處理 。藉由第三摻雜處理,在半導體層中形成用提供P型電導性 的雜質元素摻雜的第四雜質區,以形成P通道TFT和半導體 層,從而在圖素部分和驅動電路中形成電容記憶體。第四 雜質區中提供P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的濃度爲lx 1〇2()到 1 xlO21/cm3。第四雜質區已經在以上步驟中用磷(P)摻雜了 ,但用提供P型電導性的雜質元素進行摻雜,摻雜濃度是磷 濃度的1. 5到3倍,以得到P型電導性。這裏,與第四雜質區 具有相同濃度範圍的區域稱爲P +區。 藉由上述步驟在各個半導體層中形成具有η型或P型電 導性的雜質區。在圖素部分和驅動電路中,在形成Ρ通道 TFT的半導體層中形成ρ·區11 2和 p +區113,而在形成η通道 TFT的半導體層中形成ιΓ區111和 η +區110。 下一步驟是用於摻雜半導體層的雜質元素的活化處理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1Τ------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4-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1)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活化步驟採用··快速熱退火(RTA),其中利用燈光源、來 自背面的YAG雷射器或準分子雷射器的照射;或者利用爐 子的熱處理;或者這些方法的組合。這裏爲進行活化處理 而使用電爐,並且在55(^(:下氮氣氣氛中進行4小時的熱處 理。 接下來,形成幾乎覆蓋整個表面的第一中間層絕緣膜 114。本實施例中的第一中間層絕緣膜是藉由電漿CVD形成 的5 Onm厚的氧化矽膜。第一中間層絕緣膜並不限於氧化砍 膜,並且也可以使用單層或其中包括矽的絕緣膜的層疊結 構。 在本實施例顯示的示例中,在上述活化之後形成第一 中間層絕緣膜。但是也可以在活化之前形成絕緣膜。 經濟部智慧財/1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在第一中間層絕緣膜上形成厚度爲l〇〇nm包含氫的氮化 矽膜,作爲第二中間層絕緣膜(未示出)。之後,對半導體層 進行熱處理(3 00到5 50°C下持續1到12小時),以便將半導體 層氫化。這個步驟是爲了利用第二中間層絕緣膜中包含的 氫來動搖半導體層中的結合。對半導體層進行氫化,與氧 化矽膜的第一中間層絕緣膜的存在無關。其他可採用的氫 化方法包括電漿氫化(利用由電漿啓動的氫)。 接下來,在由有機絕緣材料構成的第二中間層絕緣膜 上形成第三中間層絕緣膜1 1 5。在本實施例中,形成厚度爲 1.05 μπι的丙烯酸樹脂膜。然後形成到達當成閘極電極或閘 極接線的導電層的接觸孔以及到達雜質區的接觸孔。在本 實施例中,連續進行幾次蝕刻處理。同時,在本實施例中 -4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2) ,第二中間層絕緣膜被當成蝕刻第三中間層絕緣膜的触刻 終止層,然後第一中間層絕緣膜被當成触刻第二中間層絕 緣膜的蝕刻終止層,然後蝕刻第一中間層絕緣膜。 之後,用Al、Ti、Mo或W形成電極^^彳;^〕,具體地 說,形成源極接線、電源線、引出電極、連接電極等。這 裏藉由將Ti膜(l〇〇nm厚)、包含矽的A1膜(350nm厚)和另一 Ti 膜(5 Onm厚)的層疊結構構成圖案來得到所述電極和接線。 進而依需要形成源電極、源極接線、連接電極、引出電極 、電源線等。在閘極接線的末端形成與被中間層絕緣膜覆 蓋的閘極接線接觸的引出電極,並且其他接線在其末端也 具有輸入/輸出端部分,這些輸入/輸出端部分具有多個用於 連接到外部電路和外部電源的電極。 以上述方式形成具有CMOS電路的驅動電路202和具有 多個圖素的圖素部分201,其中驅動電路202中η通道TFT 205和p通道TFT 206以互補方式組合,而圖素部分的每個圖 素具有η通道TFT 203和p通道TFT 204。 在驅動電路中,η通道TFT(第一 η通道TFT)的半導體層 205具有:通道形成區;第二雜質區(n_區)111,它部分地重 疊於形成閘極的導電層,其中絕緣膜夾在所述區和所述層 之間;以及第一雜質區+區)11〇,所述第一雜質區之一當 成源區,而另一個第一雜質區當成汲區。 在驅動電路中,p通道TFT(第一 p通道TFT)的半導體層 2 06具有:通道形成區;第三雜質區(P-區)Π2,它部分地重 疊於形成閘極的導電層,其中絕緣膜夾在所述區和所述層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46- -----------批衣----τ--1Τ------^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3) 之間;以及第四雜質區(P +區)Π3,所述第四雜質區之一當 成源區,而另一個第四雜質區當成汲區。 這些TFT的組合(第一 η通道TFT和第一 ρ通道TFT)被適 當地用於形成移位暫存器電路,緩衝電路、位準移位電路 、鎖存電路,以構成驅動電路。 在圖素部分201,即其中把大量圖素排列成矩陣的整個 區,每個圖素具有多個η通道TFT或ρ通道TFT。這些TFT可 以大致被分爲電連接到後續步驟中形成的OLED的TFT和其 他TFT。電連接到後續步驟中形成的OLED的TFT(也被稱爲 電流控制TFT)控制流入OLED的電流,並且可以是η通道TFT 或P通道TFT。在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到後續步驟中形成的 OLED的TFT是ρ通道TFT(第二ρ通道TFT)204。在本實施例中 ,各個圖素具有一個不同於第二P通道TFT的TFT,並且具 有作爲開關TFT的η通道TFT(第二η通道TFT)203。第二η通 道TFT的汲區藉由連接電極連接到第二ρ通道TFT的閘極。 在第二P通道TFT的汲區中形成電連接到後面形成的OLED的 正極或負極的連接電極122。 形成電極圖案,然後藉由在150°C下進行12分鐘的熱處 理去除抗蝕劑。然後,形成圖素電極1 23,使得它與連接電 極接觸並覆蓋連接電極,所述連接電極與第二P通道TFT的 汲區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圖素電極當成OLED的正極,並 且OLED發出的光藉由圖素電極。因此,將透明導電膜當成 圖素電極。具有大的工作函數的導電膜(一般爲導電氧化膜) 被當成正極。導電氧化膜由氧化銦、氧化錫或氧化鋅,或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47- 和衣 ^ 訂 n 旅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8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4) 者它們的化合物構成。在本實施例中,利用濺射藉由形成 透明導電膜的ITO(氧化銦和氧化錫的合金)得到lionm厚的 圖素電極,並在圖素部分形成它的圖案,以形成矩陣圖案 並具有所需形狀。其他可以採用的透明導電膜的示例包括 氧化銦-氧化鋅合金(Ιη203·Ζη0)膜和氧化鋅(ZnO)膜。在形 成圖素電極的同時,可以這樣形成由透明導電膜構成的電 極墊,並將其形成圖案、使得它們與輸入/輸出端部分接觸 並與輸入/輸出端部分的電極重疊。 在形成圖素電極的圖案完成後,藉由在250° C下進行1 小時的熱處理去除抗蝕劑。 圖4顯示了藉由上述步驟完成了製造過程之後的裝置。 這時開始對第一基底1〇1上形成的TFT進行電測量。圖9中顯 示了在通道寬度W與通道長度L的比率設置爲50μιη: 50μπι 時之η通道TFT的V-I特性。圖10顯示了在通道寬度W與通道 長度L的比率設置爲50μπι : 50μιη時之p通道TFT的V-I特性。 接下來,在圖素電極123的每一端上形成覆蓋123每一 端的被稱爲築堤的絕緣體。築堤由包含矽的絕緣膜或樹脂 膜構成,在本實施例中,形成厚度爲Ιμπι的光敏丙烯酸樹脂 膜並將其構成所需形狀的圖案。然後,在25 0°C下進行1小 時的熱處理。 接下來準備厚度爲1.1 mm的高硬度基底(第二基底),這 裏爲石英基底,並利用溶於溶劑的結合劑(第一結合構件)或 在用光(包括紫外線)照射時結合力減小的光敏結合劑(第一 結合構件)將其結合到形成TFT的一側。TFT因而被夾在石英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48- "^衣 Ί I 訂 旅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凌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¾ 五、發明説明(45) 基底(第二基底)和玻璃基底(第一基底)之間。高硬度基底的 應用防止了在後續剝離步驟期間包括TFT的層中的斷裂。在 本實施例中,可溶於水的結合劑被當成第一結合構件。其 他可用的結合劑的示例包括溶於乙醇基的有機溶劑的結合 劑以及光敏結合劑。在結合基底之前,重要的是提供便利 於後續剝離步驟期間的剝離現象的引發機制。藉由選擇性 地(部分)降低結合力作爲預處理,避免了剝離失敗並提高了 産量。預處理例如由以下步驟組成:在用針垂直下壓薄膜 的同時進行雷射掃描或刮塗薄膜,以便施加負荷並沿著待 剝離區的周邊移動該膜。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劃線器裝置 ,並且將下壓量設定爲0.1到2mm,從而用0.5kg/cm2的壓力 刮塗薄膜。 最好是從要進行預處理的區附近的區域開始剝離。 接下來,用物理方法撕開其上形成了第一材料層(鎢膜) 的第一基底。這樣,包括TFT的層被轉移到第二基底上,並 且暴露的表面是第二材料層(藉由濺射形成的氧化矽膜)。第 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之間的結合力足夠大,以耐受熱處 理溫度,但對機械力的耐受卻很弱。所以,可以用相對小 的力(例如用手、藉由噴嘴噴出的氣體的壓力、超聲波等)撕 開第一基底。因爲藉由上述預處理使結合力部分變得很弱 ,因此需要更小的力撕開第一基底。 如果採用相同尺寸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使工作困難 ,則第二基底的尺寸可以略小於第一基底。如果在一片第 一基底上形成多個圖素部分,則第一基底可以被切爲若干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 Γ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49-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6) 塊’每塊具有一個圖素部分。 接下來,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暴露的 第二材料層’從而將TFT夾在石英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 底之間。任何基底都可被當成第三基底。 第二結合構件是由非水溶性UV固化環氧樹脂構成的結 合劑。表面形成了 A1NX0Y膜的(0.3mm厚)聚碳酸脂(PC)膜被 當成第三基底。最好將這樣一種材料選作第二結合構件: 它到第二材料層的結合力至少大於它到ΑΙΝχΟγ膜的結合力 。這樣,可以在後續步驟中剝離第三基底,以便單獨用第 二結合構件作支撐體。 在裝置藉由上述步驟結束製造過程時,用千分尺測量 夾在第二基底(1.1mm)和第三基底(0.3mm)之間的層的總厚 度(總厚度包括一對基底的厚度)。其測量的厚度爲1.6到 1.9mm 〇 將TFT夾在中間的基底對被整個地浸入裝滿水的槽中, 以溶解水溶性結合構件(第一結合構件)以及剝離第二基底。 水溶性結合構件(第一結合構件)的溶解速度可以藉由紫外線 或雷射照射而提高。同時,浸泡在水中可從介面處將第三 基底從第二結合構件上分離,以便剝離第三基底。儘管第 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在同一步驟中進行剝離,但它們也可在 不同步驟中進行剝離。 剝離之後進行熱處理,以蒸發濕氣。可以在剝離了第 二基底之後進行完全去除水溶性結合構件(第一結合構件)的 處理。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0- 200300281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47) 這樣得到的是包括TFT的層,其中單獨用第二結合構件 作支撐體。現在,再次進行TFT的電測量。圖11中顯示了在 通道寬度W與通道長度L的比率設定爲50μπι: 50μπι時之η通 道TFT的V-I特性。圖12顯示在通道寬度W與通道長度L的比 率設定爲50μιη : 50μπι時之p通道TFT的V-I特性。 從圖9到12可以知道,TFT特性幾乎沒變。因此,可以 說後面這些過程所進行的轉移和黏貼沒有影響TFT。儘管可 以直接在塑膠基底上形成TFT,但基底的低耐熱性使3 00° C 或更高溫度下的熱處理難以進行,並且難以形成具有如圖9 到1 2之一所示的極佳特性的TFT。藉由如本實施例所示在耐 熱基底上形成TFT並剝離耐熱基底,可以獲得具有如圖9到 12之一所示的極佳特性的TFT。 在裝置藉由上述步驟結束製造過程時,用千分尺測量 包括TFT的層的總厚度(包括第二結合構件的厚度),並且單 獨利用第二結合構件作支撐體。其測量的厚度爲1 40到 23 0μηι。由此證明,總厚度可以比PC膜(0.3 mm)薄。儘管如 此之薄,但仍可以測量TFT特性,因此可以說第二結合構件 自身就是一個充分的支撐體並且所述裝置可以作爲半導體 裝置驅動。 接著,在圖素電極(其末端被築堤覆蓋)上形成EL層並 且在其上形成OLED的負極。 EL層(用於發光並用於移動載子來引起發光的層)具有 發光層和電荷傳輸層和電荷注入層的自由組合。例如,低 分子量有機EL材料或高分子量有機EL材料被用於形成EL層 ---:--------裝--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旅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51 - 經濟部智慧財1苟8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48) 。EL層可以是由藉由單態激勵(熒光)(單態化合物)發光的發 光材料構成的薄膜或者可以是由藉由三態激勵(磷光)(三態 化合物)發光的發光材料構成的薄膜。諸如碳化矽的無機材 料可以當成電荷傳輸層和電荷注入層。可以採用已知的有 機EL材料和無機材料。 負極的較佳材料是具有小的工作函數的金屬(一般是屬 於周期表中第1族或2族的金屬元素)或這類金屬的合金。工 作函數愈小,發光效率愈高。因此,將包括鹼金屬之一的 Li(鋰)的合金材料當成負極材料特別合乎需要。負極還當成 所有圖素共用的接線,並且在輸入端部分中藉由連接接線 具有端子電極。 接下來,最好用有機樹脂、保護膜、密封基底或密封 外殼密封至少具有負極、有機化合物層和正極的OLED,以 便將所述OLED與外界完全隔開、從而防止諸如濕氣和氧氣 的外部物質的滲入,這種滲入將由於EL層的氧化加速退化 。但是,並非必需在FPC必將連接到其上的輸入/輸出端部 分提供保護膜等。 利用各向異性導電材料將FPC(柔性印刷電路)固定在輸 入/輸出端部分的電極上。各向異性導電材料由樹脂和直徑 在幾十到幾百μιη的導電微粒構成,並且所述導電微粒的表 面鍍Au等成分。導電微粒利用在FPC中形成的接線電連接 到輸入/輸出端部分的電極。 如果需要,可以設置諸如由起偏振光片和相差光片構 成的圓偏振片的光學膜,並可安裝1C晶片。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 ---.---,----t----Ί--I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苟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説明(49) 藉由上述步驟完成了連接FPC的模組型發光裝置。在本 實施例的發光裝置中,OLED發出的光僅穿過第二結合構件 到達觀察者的眼睛。所以,第二結合構件需要用透光材料 構成。 或者,圖素電極可當成負極,並且EL層和正極可以層 疊在負極上,從而在本實施例中以與發光方向相反的方向 發光。在這種情況下,正極由透光材料構成。 在本實施例所示的示例中,在製造過程進行到第二結 合構件單獨當成支撐體時形成OLED。但是,也可以在剝離 第一基底之前密封OLED,然後結合第二基底、剝離第一基 底、結合第三基底以及剝離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在形成 OLED之後剝離基底的情況下,最好用有機溶劑作溶劑,並 採用溶於有機溶劑的結合劑,而不是用水作溶劑,並採用 水溶性結合劑。 在先於剝離基底形成OLED的情況下,如果適當地選擇 第二結合構件,則可能單獨剝離第二基底而保留第三基底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塑膠基底上形成具有OLED的發光 裝置。 [實施例2] 在此實施例中,對藉由部分地不同於實施例1的步驟製 造具有OLED的發光裝置的示例進行說明。 根據實施例1獲得完成第一蝕刻過程的狀態。儘管在實 施例1中,第一摻雜過程、第二蝕刻過程和第二摻雜過程依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Γ
I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〇>< 297公釐) -5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a(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___ B7_ 五、發明説明(50) 次在第一蝕刻過程之後進行,但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蝕刻 過程是在第一蝕刻過程完成之後進行的。並且在去除抗蝕 劑掩膜之後,藉由新的摻雜技術進行低密度摻雜,以形成 第五雜質區(η—區)。接著形成新的抗蝕劑掩膜,並利用與 第二摻雜過程相同的劑量總量選擇性地進行摻雜,從而利 用與第一摻雜過程相同的劑量總量進行摻雜。 下面參考圖5描述藉由本實施例的步驟形成的TFT。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新的摻雜處理進行低密度摻雜而 形成第五雜質區(η—區)。閘極電極305到3 08當成進行整個 表面摻雜的掩膜。利用離子摻雜或離子注入作爲摻雜技術 。離子摻雜技術的條件是劑量總量爲1.5x1 014原子/平方釐 米、加速電壓爲60到lOOkeV。可以使用磷(Ρ)或砷(As)作爲 提供η型導電性的雜質元素。以自定位方式形成第五雜質元 素區。將lxlO16到Ixl017/cm3的η型雜質元素加到第五雜質 區。在本實施例中,與第五雜質區相同密度的區被稱爲^ ° 接著形成新的抗鈾劑掩膜。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開關 TFT 403的斷開(OFF)電流値被降低,因而形成覆蓋半導體 層的通道形成區的掩膜,所述半導體層形成圖素部分4〇1或 所述部分的開關TFT 403。另外,形成掩膜來保護形成驅動 電路的P通道TFT 406的半導體層的通道形成區或其周邊區 。此外,形成掩膜來覆蓋形成圖素部分401的電流控制TFT 4〇4的半導體層的通道形成區或其周邊區。 利用上述抗蝕劑掩膜,藉由利用與第二摻雜過程相同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_54 _ n I If— - I ............ ;ϋ - —I !— 士κ - — ..... ! :-- - j- II— .....- -- - -: —i I ! 1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笱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1) 的劑量總量選擇性地摻雜,以形成與閘極3 0 5的一部分重疊 的第二雜質區3 1 1。 在不去除上述抗蝕劑掩膜的情況下,藉由利用與第一 摻雜過程相同的劑量總量選擇性地進行摻雜,以形成第一 雜質區31 2和31 5。在開關TFT 403處,由抗蝕劑覆蓋的區 域成爲第五雜質區316。 在上述步驟中,對將作爲η通道TFT的活化層的半導體 層進行摻雜。 接下來,在去除上述抗蝕劑掩膜之後,如實施例1,形 成抗鈾劑掩膜,並連續進行第三和第四摻雜過程。 在上述步驟中,在各個半導體層上形成η型或p型導電 類型的雜質區。在圖素部分401和驅動電路402,分別在半 導體層上形成FT區314和318、ρ +區313和317,以形成ρ通道 型TFT,在半導體層上形成η·區311和η +區312,以形成驅動 電路402的η通道型TFT,以及在半導體層上分別形成η +區 3 15和η··區316,以形成圖素部分401的η通道型TFT。 根據實施例1執行加到每個半導體層的雜質元素的活化 過程。接下來,根據實施例1執行第一中間層絕緣膜309的 形成過程、第二中間層絕緣膜(未示出)的形成過程、半導體 層的氫化過程以及第三中間層絕緣膜3 1 0的形成過程。 隨後形成與連接電極326接觸並重疊的圖素電極319。 連接電極與由P通道TFT構成的電流控制TFT的汲區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圖素電極當成OLED的正極,並且它是透明 導電膜,以便將來自OLED的光傳遞到圖素電極。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X 297公釐) -55- I - - lit ..... _ i· - - mi· 11 II ml —ϋ In HI 二二 ^14 _ml=l - I - ϋ— {« m US- . 、\'彡 θ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2 ) 接下來形成到達閘極或導電層,並將形成閘極接線的 接觸孔以及到達各雜質區的接觸孔。在本實施例中順序執 行多個蝕刻過程。藉由利用第二中間層絕緣膜作爲蝕刻終 止層進行第三中間層絕緣膜的蝕刻之後,藉由利用第一中 間層絕緣膜作爲蝕刻終止層進行第二中間層絕緣膜的蝕刻 ,由此對第一中間層絕緣膜進行鈾刻。 之後,利用Al、Ti、Mo、W等形成電極320到326,具 體地說,形成源極接線、電流源線、引出電極和連接電極 。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將由Ti膜(厚度爲100nm)、包括矽的 A1膜(厚度爲3 5 0nm)和Ti膜(厚度50nm)組成的層疊結構當成 這些電極和接線的材料,並形成圖案。就這樣適當地形成 源電極或源極接線、連接電極、引出電極、電源線等。在 閘極接線的邊緣形成用於與被中間層絕緣膜覆蓋的閘極接 線接觸的引出電極。在各接線的另一邊緣處形成輸入/輸出 端部分,在這些輸入/輸出端部分形成用於連接到外部電路 或外部電源的電極。爲與先前形成的圖素電極3 19接觸並重 疊而形成的連接電極326與電流控制TFT 404的汲區接觸。 如上所述,可以在一個圖素中形成多個具有η通道TFT 405、具有p通道TFT 406的驅動電路,以及藉由互補地組合 這些TFT而形成的CMOS電路,以及具有η通道TFT 403或p通 道TFT 4 04的圖素部分401。 當完成了圖案的形成時,藉由如實施例1那樣去除抗蝕 劑來進行熱處理,接著形成被稱爲築堤的絕緣體327,從而 在兩端覆蓋圖素電極3 1 9的端部。可以用絕緣膜或樹脂膜形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Α4規格(210X29*7公釐) -56- n is 1 —Γ - I in - —I I— !— 士K 1— an - m --:- -- = - - ........ —-1 ,---- ,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3) 成築堤。 根據實施模式1或2,可以得到包括TFT的層,其中與第 二材料層3 10接觸的結合構件3 00被當成支撐介質。 接下來,根據實施例1,在端部由築堤覆蓋的圖素電極 上形成EL層328和OLED的負極329。 在圖5中說明了經過這些步驟之後的狀態。 以下的步驟是用有機樹脂、保護膜、密封基底或密封 外殻密封至少具有負極、有機化合物層和正極的OLED,從 而將OLED與外界隔開。由此藉由將OLED與外界完全隔開 ,來防止使EL層退化的諸如水和氧氣的物質浸入OLED。 接下來,藉由利用各向異性導電材料將FPC(柔性印刷 電路)黏貼到輸入/輸出端部分的電極上。 藉由上述步驟完成連接FPC的模組型發光裝置。在本實 施例的發光裝置中,觀察者可以看到OLED發出的僅穿過第 二結合構件的光,所以,最好將具有性的材料當成第二結 合構件。 [實施例3] 顯示了藉由實施例1或2獲得的模組型發光裝置(也被稱 作EL模組)的頂面視圖和橫截面圖。 圖6A是EL模組的頂面視圖,而圖6B是沿著圖6A的A-A* 線截取的橫截面圖。圖6A顯示了在結合構件500上形成的底 絕緣膜501 (例如第二結合構件等),並在其上形成圖素部分 5 02、源極側驅動電路504以及閘極側驅動電路503。這些圖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57- I ; 訂 旅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慈財產局g(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 素部分和驅動電路可以根據上述實施例1或2得到。 標號518是有機樹脂而519是保護膜。圖素部分和驅動 電路部分被有機樹脂518覆蓋,而有機樹脂518被保護膜519 覆蓋。另外,可以利用結合構件、藉由覆蓋材料密封有機 樹脂。可以在進行剝離之前作爲支撐介質結合覆蓋材料。 另外,標號508表示用於傳遞要輸入到源極側驅動電路 5 04和閘極側驅動電路503的訊號的接線,並且它從成爲外 部輸入端的FPC(柔性印刷電路)5 09接收視頻訊號和時鐘訊· 號。另外,這裏圖中僅示出FPC,但也可以將印刷佈線板 (PWB)黏貼在這個FPC上。本說明書中的發光裝置假定不僅 包括發光裝置本身,還包括其上黏附了 FPC和PWB的情況。 對圖6B所示的橫截面結構進行說明。在結合構件500上 形成底絕緣膜501。在絕緣膜501上形成圖素部分502和閘極 驅動電路5 03。圖素部分由電流控制TFT 5 11和多個包括電 連接到電流控制TFT 5 1 1的圖素電極5 1 2的圖素構成。另外 ,藉由利用組合了 η通道TFT 513和p通道TFT 514的CMOS電 路形成閘極驅動電路503。 可以根據實施例1的η通道TFT和實施例1的p通道TFT製 造 TFT(包括 511、513 和 514)。 在根據實施例2在同一基底上形成了圖素部分502、源 極側驅動電路504和閘極側驅動電路503之後,根據實施模 式1或2,只有結合構件500被當成支撐介質。 圖素電極5 12當成發光元件(OLED)的正極。在圖素電極 5 12的兩端部分形成築堤515。在圖素電極5 12上形成發光元 木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〇X:297公釐) -58- -------------士匕______丁------象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5) 件的有機化合物層5 1 6和負極5 1 7。 --------,¾--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作爲有機化合物層516,應該理解,可以藉由自由組合 發光層、電荷傳輸層或電荷注入層來形成有機化合物層(用 於實現發光以及因此實現載子的移動的層)。例如,可以使 用低分子量系列有機化合物材料和高分子量系列有機化合 物材料。此外,作爲有機化合物層5 1 6,可以使用包括藉由 單態激勵發光的發光材料(單態化合物)的薄膜或者包括藉由 三態激勵發光(磷光)的發光材料(三態化合物)的薄膜。此外 ,可能將諸如碳化矽的無機材料當成電荷傳輸層和電荷注 入層。可以採用已知材料作爲這些有機和無機材料。 負極5 1 7當成所有圖素共用的接線,並且藉由連接接線 5 0 8電連接到FPC 509。此外,包含在圖素部分502和閘極側 驅動電路503中的元件都被負極517、有機樹脂508和保護膜 519覆蓋。 另外,在可能的範圍內,最好將對可見光透明或半透 明的材料當成有機樹脂518。此外,在可能的範圍內,有機 樹脂518最好是不使諸如濕氣和氧氣的雜質透過的材料。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同時,在已經用有機樹脂518覆蓋了發光元件之後,最 好至少在有機樹脂518的表面(暴露面)上形成保護膜519,如 圖6 A和6B所示。可以在包括基底背面的整個表面上形成保 護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小心地形成保護膜,使得不會 在提供外部輸入端(FPC)的位置上形成保護膜。可以利用掩 膜來防止在這個位置上形成保護膜。在CVD裝置中,可以 將諸如由特氟隆(注冊商標)構成的帶當成掩蔽帶來覆蓋外部 -59- 表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經濟部智慈財1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__ 五、發明説明(W) 輸入端部分,以防止保護膜的成膜。氧化矽膜、DLC膜或 A1NX0Y膜可以被當成保護膜519。 用保護膜5 1 9密封按上述構造的發光元件’以便完全地 將發光元件與外部隔離,從而防止藉由氧化加速有機化合 物層退化的諸如水或氧氣的材料從外部進入。同時’具有 導熱性的膜能夠消散産生的熱。從而得到具有改善了可靠 性的發光裝置。 可以考慮另一種配置,其中圖素電極被當成負極’而 共同形成有機化合物層和正極,從而以與圖6Β所示的相反 方向發光。圖7顯示了這種配置的示例。該配置的頂視圖與 圖6 Α的頂視圖相同,因此將只參考橫截面圖進行說明。 將對圖7的橫截面圖所示的結構進行說明。在結合構件 600上形成絕緣膜610,並在絕緣膜610上形成圖素部分602 和閘極側驅動電路603。圖素部分602由多個圖素構成,所 述多個圖素包括電流控制TFT 6 1 1和電連接到電流控制TFT 6 1 1的汲極的圖素電極6 1 2。另外,根據實施模式,只有結 合構件600被當成支撐介質。藉由利用組合了 η通道TFT 613 和P通道TFT 6 14的CMOS電路形成閘極側驅動電路603。 可以用與實施例1的η通道TFT和實施例1的p通道TFT相 同的方式製造TFT(611、613、514等)。 圖素電極612當成發光元件(OLED)的負極。在圖素電極 612的兩端形成築堤615,並且在圖素電極612上形成發光元 件的有機化合物層6 1 6和正極6 1 7。 正極617還當成連接到所有圖素的共用接線元件,並且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60- ---^---L----1----Ί--1T------#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8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7) 藉由連接接線608電連接到FPC 609。包含在圖素部分602和 閘極側驅動電路603中的所有元件都被負極6 1 7、有機樹脂 6 18和保護膜6 19覆蓋。用結合劑將覆蓋構件620結合到元件 層。在所述覆蓋構件中形成凹槽,並在其中放置乾燥劑6 2 1 〇 在圖7所示的配置中,圖素電極被當成負極、同時以組 合的方式形成有機化合物層和正極、使得以圖7中箭頭的方 向發光。 儘管已經藉由示例對頂部閘極TFT進行說明,但是,本 發明可以不拘於TFT結構來實現。例如,本發明可以應用於 底部閘極(反相交錯結構)TFT和交錯結構TFT。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半透射型顯示裝置的示例,其中由具有透 光的導電膜和具有反射特性的金屬材料構成圖素電極,如 圖8所示。 在液晶顯示裝置中,可以根據實施例1或2形成當成圖 素電極η通道TFT。形成覆蓋TFT的中間層絕緣層的步驟和 在此步驟之前執行的步驟都與實施例1中的那些步驟一樣, 因此不再重復對它們的說明。與TFT的源區或汲區接觸的兩 個電極之一由具有反射性的金屬材料構成,以形成圖素電 極(反射部分>702。之後形成由具有透光的導電膜構成的圖 素電極(透射部分)701,從而與圖素電極702重疊。可以將氧 化銦錫(ITO)、氧化銦鋅(Ιη203·Ζη0)或氧化鋅(ZnO)當成具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61 - ---j----„-----裝----;---訂------威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8) 有透光的導電膜。 按上述步驟在第一基底上形成圖素TFT。在根據實施模 式1或2剝離了第一基底之後,形成包括其中只有結合構件 7〇〇當成支撐介質的TFT的層。 形成校直膜並對其進行磨光處理。在本實施例中,在 形成校直膜之前,形成諸如丙烯酸樹脂膜的有機樹脂膜圖 案,從而在所需的位置形成柱狀襯墊(未示出)來分隔基底。 柱狀襯墊可以由噴在整個基底表面的球形襯墊代替。 接下來製備當成支撐介質的相對基底。相對基底具有 濾色片,其中爲圖素配置了有色層和光遮罩層。光遮罩層 也被放置在驅動電路部分。形成平面化膜來覆蓋有色層和 光遮罩層。在平面化膜上,在圖素部分中用透明導電膜形 成相對電極。在相對基底的整個表面上形成校直膜並對其 進行磨光處理。 用密封材料將其中形成了圖素部分和驅動電路部分的 結合構件和相對基底黏在一起。在密封材料中混合塡充物 ,藉由該塡充物和柱狀襯墊以均勻間隔將兩層基底結合在 一起。接著,在兩基底之間,注入液晶材料並用密封化合 物(未示出)完全密封。在得到的液晶模組上配置背光704和 光導板705。之後用封蓋706覆蓋液晶模組。諸如圖8中以截 面部分示意的主動矩陣液晶顯示裝置由此完成。封蓋和液 晶顯示模組利用結合劑和有機樹脂彼此結合。當塑膠基底 和相對基底彼此結合時,相對基底和框之間有一定的間隙 ,從而可以用有機樹脂塡充相對基底四周進行結合。由於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τ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Β(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62-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59) 顯示裝置是半透射型的,所以將起偏振光片7〇3黏貼在結合 構件700和相對基底上。 當提供夠量外部光線時,顯示裝置以下述方式作爲反 射型顯示器被驅動:當背光處於斷開狀態時,藉由控制相 對基底上配置的反電極和圖素電極(反射部分)702之間的液 晶來執行顯示。當外部光量不夠時,接通背光並藉由控制 相對基底上配置的反電極和圖素電極(透射部分)701之間的 液晶來執行顯示。 但是,如果所用的液晶是TN液晶或STN液晶,在液晶 的扭絞角在反射型和透射型之間變化。所以,需要較佳的 偏振光片和相差片。例如,需要單獨提供旋光度補償機制 ,用於調整液晶的扭絞角(例如利用高分子量液晶的起偏振 光片)。 [實施例5] 藉由實施本發明而形成的驅動電路和圖素部分可被用 於各種模組(主動矩陣液晶模組、主動矩陣EL模組和主動矩 陣EC模組)。也就是說,藉由實施本發明完成了所有的電子 構件。 下面可以作爲這種電子構件之例:視頻相機;數位相 機;頭盔顯示器(護目鏡型顯示器);汽車導航系統;投影儀 ;汽車用身歷聲系統;個人電腦;攜帶型資訊終端(移動電 腦、行動電話或電子書等)等。圖13到15中顯示了這些示例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 297公釐) ---:-------^----^--1T------^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63- 經濟部智慈財產局員工消费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6C)) 圖13 A是包括以下構件的個人電腦:主體200 1 ;影像輸 入部分2002 ;顯示部分2003 ;以及鍵盤2004等。 圖13B是包括以下構件的視頻相機:主體2101 ;顯示部 分2 102 ;語音輸入部分2103 ;操作開關2104 ;電池2105 ; 以及影像接收部分2 1 06等。 圖13C是包括以下構件的移動電腦:主體220 1 ;相機部 分22 02 ;影像接收部分2203 ;操作開關2204 ;以及顯示部 分2205等。 圖1 3D是包括以下構件的護目鏡型顯示器:主體23 0 1 ; 顯示部分2302 ;以及支臂部分23 03等。 圖13E是利用其中記錄了程式的記錄媒體(以下稱爲記 錄媒體)的播放機,它包括:主體240 1 ;顯示部分2402 ;揚 聲器部分24〇3 ;記錄媒體2404 ;以及操作開關2405等。該 裝置利用用於記錄媒體的DVD(數位通用盤)、CD等,並可 以執行音樂欣賞、電影欣賞、遊戲以及用於網際網路。 圖1 3 F是包括以下構件的數位相機:主體2 5 〇 i ;顯示部 分2502 ;取景器2503 ;操作開關2504 ;以及影像接收部分( 圖中未示出)等。 圖I4是顯示司機的座位區的圖。聲音再生裝置,具體 地說是在儀錶盤中配置汽車音響和汽車導航。汽車音響的 主體270 1包括顯示部分2702、操作開關2703和2704。藉由 將本發明應用到顯示部分2702,可以得到既薄且輕的汽車 音響。並且藉由將本發明應用到汽車導航系統的顯示部分 2801,可以得到既薄且輕的汽車導航系統。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裝----;---訂------線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6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61 ) 在操作把手部分2602中,顯示部分2603以數位方式顯 示在儀錶板260 1中形成的速度表儀錶的讀數。藉由將本發 明應用到顯示部分2702,可以得到既薄且輕的機器顯示裝 置。 另外,可以形成黏貼在儀錶盤部分260 1的曲面上的顯 示部分2605。藉由將本發明應用到顯示部分2605,可以得 到既薄且輕的機器的顯示部分或影像顯示裝置。 此外,可以形成黏貼在前玻璃2604的曲面上的顯示部 分2600。在將本發明應用到顯示部分2600的情況下,可使 用具有透光的材料。可以得到既薄且輕的機器顯示裝置或 影像顯示裝置。在本實施例中,儘管使用的是前玻璃,但 也可以得到其他窗玻璃。 在本實施例中,儘管顯示的是裝在車上的音響和汽車 導航,但本實施例也可以被用於其他顯示裝置或固定類型 的音響和導航裝置。 圖15 A是包括以下構件的行動電話:主體290 1 ;聲音輸 出部分2902 ;聲音輸入部分2903 ;顯示部分2904 ;操作開 關2 905 ;天線2906 ;以及影像輸入部分(CCD,影像感測器 等)2907等。 圖BB是包括以下構件的攜帶型書(電子書):主體3001 ;顯示部分3 00 2和3 003 ;記錄媒體3004 ;操作開關3 005和 天線3006等。 圖1 5 C是包括以下構件的顯示器:主體3 1 0 1 ;支撐部分 3102 ;以及顯示部分3103等。 本紙乐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廣) -65- ------------裝----^---訂------旅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8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62) 另外,圖1 5C中顯示的顯示器具有小到中間規格或大規 格螢幕,例如5到20英寸的規格。此外,爲了製造具有這些 尺寸的顯示部分,最好利用邊長一米的基底藉由排式印刷 來進行批量生産。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可適用範圍非常寬,並且本發明 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的電子設備。注意,本實施例的電子 裝置可以藉由利用實施例1到4中構造的任何組合來獲得。 [實施例6] 在此實施例中,利用電泳顯示裝置作爲實施例5所示的 顯示部分的示例進行說明。一般,電泳顯示裝置被應用到 圖15B所示的攜帶型書(電子書)的顯示部分3002或顯示部分 3 003 ° 電泳顯示裝置也被稱爲電子紙。其優點爲與紙一樣的 可讀性、與其他顯示裝置相比的低功耗,以及薄且輕的外 形。 電泳顯示裝置可以採用各種形式,諸如包括帶正電荷 的第一微粒和帶負電荷的第二微粒的多個微型包囊被分散 在溶劑或溶質中。藉由對微型包囊施加電場,微型包囊中 的微粒以彼此相反的方向被移去、從而發出聚積在一側的 微粒顔色。另外,第一微粒和第二微粒包括染料。沒有電 場微粒不能被移去。此外,第一微粒和第二微粒的顔色彼 此不同(包括無色)。 這樣,電泳顯示裝置使用所謂的電介質遷移效應,其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66- -------------批衣----Ί--、玎------^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63) 中高電介質不變材料向高電場區移動。電泳顯示裝置不必 具有反射板和液晶顯示裝置所必需的相對基底,從而厚度 和重量減少一半。 分散在溶劑中的微型包囊指的是電子墨水。電子墨水 可以被印刷在玻璃、塑膠、織物和紙的表面上。此外,藉 由利用具有濾色片和顔料的微粒有可能得到彩色顯示器。 可以藉由在兩個電極之間提供適當的上述多個微型包 囊完成主動矩陣型的顯示裝置。如果將電場應用到微型包 囊上,則該裝置可以顯示影像。 微型包囊中的第一微粒和第二微粒可以藉由從以下材 料中選擇的材料和化合材料中的一種來形成:導電材料、 絕緣材料、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液晶材料、鐵電材料 、電致發光材料、電致變色材料和磁性電泳材料。 本實施例可以自由地與實施模式1到3和實施例1到5進 行組合。 [實施例7] 圖17和18是利用本發明形成的主動矩陣型的有機發光 元件的照片圖。 圖17是顯示根據實施模式3形成的薄的有機發光模組的 彎曲狀態的外部視圖的照片圖。圖1 7中所示的模組具有被 聚碳酸酯塑膠基底夾在中間的結構。在一對塑膠基底之間 ,形成負極、正極、具有夾在負極和正極之間的有機化合 物的多層的發光元件以及用於驅動發光裝置的TFT。另一基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T 經濟部智慧財/ioiTB(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67- 200300281 A7 B7 五、發明説明(Μ) 底用結合劑固定在TFT的基底膜(藉由濺射形成的氧化矽膜) 上,同時另一基底也用結合劑固定在發光元件的負極上。 藉由形成多個發光元件的矩陣來構成顯示區。在顯示 裝置的周邊設置用於驅動這些發光元件的驅動電路。在本 實施例中,製造發出綠光的元件,用於顯示發光。圖18是 發光的顯示圖。 在本實施例中,一對塑膠基底被用於固定發光元件, 但並非限於這種塑膠基底。如果機械強度和發光元件的密 封足夠,則不需要其中某一基底或兩個基底都不需要。 本實施例可以自由地與實施模式1到3和實施例1到6中 的任何模式和實施例進行組合。 根據本發明,得到具有元件(薄膜電晶體、具有OLED 的發光元件、液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二極體、矽PIN接 面的光電轉換元件或矽電阻元件)既輕且薄、柔性(可彎曲) 的半導體裝置以及一種製造這種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裝--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工消費合作社印¾ -68-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Claims (1)
- 200300281 A8 B8 C8 D8 六、申請專利範圍1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中,將一結合構件當成支撐體並 且在與所述結合構件.接觸的絕緣膜上形成一元件。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元件選 自由薄膜電晶體、具有OLED的發光元件、液晶元件、記憶 兀件、薄膜二極體、矽PIN接面的光電轉換元件以及矽電阻 元件組成之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結合構 件被黏貼在平面底構件和曲面底構件之一上。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形成與該 結合構件接觸的保護膜。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半導體 裝置選自包括視頻相機、數位相機、護目鏡型顯示器、汽 車導航系統、個人電腦以及攜帶型資訊終端組成之群。 6. —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 在第一基底上形成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剝離層; 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該剝離層上,從 而將該剝離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 經濟部智慧財廑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一基底; 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 將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以及.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並從第二結合構件上分離 第三基底,以形成用第二結合構件作支撐體的剝離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 中藉由用溶劑溶解第一結合構件來去除該構件,從而從剝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橾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69 200300281 B8 C8 ____ D8 、申請專利範圍2 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中第二結合構件以大於結合到第三基底的結合力結合到剝 離層。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 中第一結合構件是光敏結合構件,因而藉由用光照射該構 件來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 中第二結合構件是光敏結合構件,因而藉由用光照射該構 件來從第二結合構件上分離第三基底。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玻璃基底、石英基底以及金屬基底之一被當成第一基 底和第二基底,而第三基底是塑膠基底。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三基底是其表面上形成了 A INxOY膜的塑膠膜。 13·—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 在第一基底上形成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剝離層;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貝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 將剝離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 |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一基底; 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將剝 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以及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三基底,並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 底,以形成用第一和第二結合構件作支撐體的剝離層。 本紙浪尺度逋用中國國家揉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70 200300281 Α8 Β8 C8 D8 六、申請專利範圍3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一結合構件以大於其結合到第二基底的結合力結合 到剝離層。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一結合構件是光敏結合構件,因而藉由用光照射該 構件來從第二結合構件上分離第三基底。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 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一結合構件是光敏結合構件,因而藉由用光照射該 構件來從第一結合構件上分離第二基底。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玻璃基底和石英基底之一被當成第一基底。 1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二基底是其表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三基底是其表面上形成了 ΑΙΝχΟγ膜的塑膠膜。 20.—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 在第一基底上形成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剝離層;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 將剝離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一基底; . 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第三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 將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間;以及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以便形成用第二結合構件 和第三基底作支撐體的剝離層。 本纸張尺度逋用中國國家梂準(CNS ) Α4規格(210Χ297公釐) -71 - 200300281 A8 B8 C8 D8 々、申請專利範圍4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一結合構件和第二基底的材料具有的硬度大於第三 基底的硬度。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藉由用溶劑溶解第一結合構件來去除該構件,從而從 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第一結合構件是光敏結合構件,因而藉由用光照射該 構件來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 24. —種半導體裝置,其中,塑膠基底和結合構件當成 支撐體,並且在絕緣膜上形成與該結合構件接觸的元件。 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元件 選自由薄膜電晶體、具有OLED的發光元件、具有液晶的液 晶元件、記憶元件、薄膜二極體、矽PIN接面的光電轉換元 件以及矽電阻元件組成之群。 2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塑膠基 底被黏貼在平面或曲面底構件之一上。 2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與結合 構件接觸的絕緣膜是包括惰性氣體成分的氧化層。 2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半導 體裝置選自由視頻相機、數位相機、護目鏡型顯示器、汽 車導航系統、個人電腦以及攜帶型資訊終端組成之群。 29.—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 · 在第一基底上形成包括半導體元件的剝離層;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梂準(CNS ) A4規格(210 X 297公赶)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貝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72- 200300281 Α8 Β8 C8 D8 六、申請專利範圍5 利用第一結合構件將第二基底結合到剝離層上,從而 將剝離層夾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間;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一基底; 利用第二結合構件將其中形成了保護膜的第三基底結 合到剝離層上,從而將剝離層夾在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之 間;以及 從剝離層上分離第二基底,並從第二結合構件上分離 第三基底,以形成用第二結合構件和保護膜作支撐體的剝 離層。 3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保護膜是氮化矽膜或氧氮化矽膜。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 A4規格(210X297公釐) -7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33565 | 2001-10-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300281A true TW200300281A (en) | 2003-05-16 |
TW594947B TW594947B (en) | 2004-06-21 |
Family
ID=19148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1132090A TW594947B (en) | 2001-10-30 | 2002-10-29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7) | US7332381B2 (zh) |
JP (2) | JP4015003B2 (zh) |
KR (2) | KR100944886B1 (zh) |
CN (2) | CN1945856B (zh) |
TW (1) | TW59494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85026B (zh) * | 2013-08-06 | 2020-02-11 |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剝離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66944B2 (ja) * | 1993-12-27 | 2000-07-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装置、その駆動方法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システム |
US8415208B2 (en) * | 2001-07-16 | 2013-04-0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eeling off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2003109773A (ja) * | 2001-07-27 | 2003-04-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発光装置、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作製方法 |
JP5057619B2 (ja) | 2001-08-01 | 2012-10-24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TW554398B (en) * | 2001-08-10 | 2003-09-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Method of peeling of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558743B (en) * | 2001-08-22 | 2003-10-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Peel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594947B (en) * | 2001-10-30 | 2004-06-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I264121B (en) * | 2001-11-30 | 2006-10-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A display devic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
US6953735B2 (en) * | 2001-12-28 | 2005-10-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by transferring a layer to a support with curvature |
US6949389B2 (en) * | 2002-05-02 | 2005-09-27 |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Encapsulation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devices |
EP1363319B1 (en) * | 2002-05-17 | 2009-01-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n obje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6840424B2 (en) * | 2002-10-08 | 2005-01-11 | Chien-Min Sung | Compression bonding tools and associated bonding methods |
JP2004140267A (ja) | 2002-10-18 | 2004-05-13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
KR101079757B1 (ko) * | 2002-10-30 | 2011-11-04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장치 및 반도체장치의 제작방법 |
CN100416840C (zh) | 2002-11-01 | 2008-09-03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
US6881975B2 (en) * | 2002-12-17 | 2005-04-1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4554152B2 (ja) * | 2002-12-19 | 2010-09-2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チップの作製方法 |
JP4101643B2 (ja) * | 2002-12-26 | 2008-06-1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7652359B2 (en) * | 2002-12-27 | 2010-01-2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Article having display device |
JP4373085B2 (ja) | 2002-12-27 | 2009-11-2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剥離方法及び転写方法 |
KR101033797B1 (ko) | 2003-01-15 | 2011-05-1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박리 방법 및 그 박리 방법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
US7436050B2 (en) * | 2003-01-22 | 2008-10-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JP2004247373A (ja) * | 2003-02-12 | 2004-09-0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半導体装置 |
US7973313B2 (en) * | 2003-02-24 | 2011-07-05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Thin film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IC label, container comprising the thin film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thin film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ontainer, and management method of product having the container |
JP2004259796A (ja) * | 2003-02-25 | 2004-09-16 | Sony Corp | 薄膜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薄膜デバイス |
JP4526771B2 (ja) * | 2003-03-14 | 2010-08-1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WO2004089049A1 (ja) * | 2003-03-28 | 2006-07-06 | Tdk株式会社 | 多層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04088728A2 (en) * | 2003-04-02 | 2004-10-14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flexible device |
US7566001B2 (en) * | 2003-08-29 | 2009-07-2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IC card |
JP4983021B2 (ja) * | 2003-09-08 | 2012-07-25 |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積層体と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WO2005041249A2 (en) | 2003-10-28 | 2005-05-0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lm |
EP1528594B1 (en) * | 2003-10-28 | 2019-05-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4507560B2 (ja) * | 2003-10-30 | 2010-07-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薄膜デバイ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7443378B2 (en) * | 2003-11-17 | 2008-10-28 | Lg Electronics Inc. | Driving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ink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
US8928562B2 (en) * | 2003-11-25 | 2015-01-06 | E Ink Corporation | Electro-optic display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same |
KR20110091797A (ko) | 2003-11-28 | 2011-08-12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
JP4689249B2 (ja) * | 2003-11-28 | 2011-05-2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7768405B2 (en) * | 2003-12-12 | 2010-08-03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7586171B2 (en) * | 2004-04-14 | 2009-09-08 | Yong Cao |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ive members and processes for forming and using the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
US7764012B2 (en) * | 2004-04-16 | 2010-07-2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reduced frame por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with improve productivity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JP4907096B2 (ja) * | 2004-04-23 | 2012-03-2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トランジスタの作製方法 |
CN101789378B (zh) * | 2004-06-02 | 2012-07-04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KR101746412B1 (ko) | 2004-06-04 | 2017-06-14 | 더 보오드 오브 트러스티스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일리노이즈 | 인쇄가능한 반도체소자들의 제조 및 조립방법과 장치 |
US7521292B2 (en) | 2004-06-04 | 2009-04-21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Stretchable form of single crystal silicon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nics on rubber substrates |
US7799699B2 (en) | 2004-06-04 | 2010-09-21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Printabl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making and assembling |
US8217381B2 (en) | 2004-06-04 | 2012-07-10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Controlled buckling structures in semiconductor interconnects and nanomembranes for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
JP4954515B2 (ja) * | 2004-09-10 | 2012-06-20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8040469B2 (en) | 2004-09-10 | 2011-10-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101100880B1 (ko) * | 2004-09-24 | 2012-0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가요성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DE102004050907A1 (de) * | 2004-10-19 | 2006-04-27 | Siemens Ag | Gestaltungselement für ein Bedienfeld einer Vorrichtung |
US7492028B2 (en) * | 2005-02-18 | 2009-02-1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5025141B2 (ja) * | 2005-02-28 | 2012-09-1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7307006B2 (en) * | 2005-02-28 | 2007-12-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I413152B (zh) | 2005-03-01 | 2013-10-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半導體裝置製造方法 |
JP4882244B2 (ja) * | 2005-03-01 | 2012-02-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転写方法、転写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
WO2006104019A1 (en) | 2005-03-28 | 2006-10-05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meas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0428010C (zh) * | 2005-05-13 | 2008-10-2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US8030132B2 (en) * | 2005-05-31 | 2011-10-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eeling step |
KR101272097B1 (ko) | 2005-06-03 | 2013-06-0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집적회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US7820495B2 (en) * | 2005-06-30 | 2010-10-2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KR100719554B1 (ko) * | 2005-07-06 | 2007-05-1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TWI517378B (zh) | 2005-10-17 | 2016-01-1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JP5089033B2 (ja) | 2005-11-04 | 2012-12-0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5063084B2 (ja) * | 2005-11-09 | 2012-10-3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KR101255301B1 (ko) * | 2006-02-13 | 2013-04-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제조 방법 |
TWI424499B (zh) | 2006-06-30 | 2014-01-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
US7714535B2 (en) * | 2006-07-28 | 2010-05-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ower storage device |
US8232621B2 (en) * | 2006-07-28 | 2012-07-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7952100B2 (en) * | 2006-09-22 | 2011-05-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I611565B (zh) * | 2006-09-29 | 2018-01-1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
US8137417B2 (en) | 2006-09-29 | 2012-03-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eel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KR100824881B1 (ko) * | 2006-11-10 | 2008-04-2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0824880B1 (ko) * | 2006-11-10 | 2008-04-2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0833738B1 (ko) * | 2006-11-30 | 2008-05-2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0824902B1 (ko) * | 2006-12-13 | 2008-04-2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1636750B1 (ko) * | 2007-01-17 | 2016-07-06 | 더 보오드 오브 트러스티스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일리노이즈 | 프린팅기반 어셈블리에 의해 제조되는 광학 시스템 |
US7968382B2 (en) * | 2007-02-02 | 2011-06-2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4340982B2 (ja) | 2007-05-18 | 2009-10-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5367330B2 (ja) * | 2007-09-14 | 2013-12-1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8236668B2 (en) * | 2007-10-10 | 2012-08-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
US8047442B2 (en) * | 2007-12-03 | 2011-11-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2009141093A (ja) | 2007-12-06 | 2009-06-25 | Toshiba Corp |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CN101868858A (zh) * | 2008-01-15 | 2010-10-20 | 夏普株式会社 | 半导体装置、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TWI370940B (en) * | 2008-03-14 | 2012-08-21 | E Ink Holdings Inc | Carri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KR102026604B1 (ko) | 2008-07-10 | 2019-10-0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JP5358324B2 (ja) * | 2008-07-10 | 2013-12-04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電子ペーパー |
KR101553691B1 (ko) * | 2008-07-10 | 2015-09-1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장치 |
JP5216716B2 (ja) | 2008-08-20 | 2013-06-1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
KR20100027526A (ko) * | 2008-09-02 | 2010-03-1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박막 소자 제조방법 |
US8372726B2 (en) | 2008-10-07 | 2013-02-12 | Mc10, Inc. |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non-planar imaging arrays |
US8097926B2 (en) | 2008-10-07 | 2012-01-17 | Mc10, Inc.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having stretchable integrated circuitry for sensing and delivering therapy |
US8886334B2 (en) | 2008-10-07 | 2014-11-11 | Mc10, Inc.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using stretchable or flexible electronic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
US8389862B2 (en) | 2008-10-07 | 2013-03-05 | Mc10, Inc. | Extremely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
US9289132B2 (en) | 2008-10-07 | 2016-03-22 | Mc10, Inc. | Catheter balloon having stretchable integrated circuitry and sensor array |
EP2178133B1 (en) | 2008-10-16 | 2019-09-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Light Emitting Device |
WO2010132552A1 (en) * | 2009-05-12 | 2010-11-18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Printed assemblies of ultrathin, microscale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deformable and semitransparent displays |
US8766269B2 (en) * | 2009-07-02 | 2014-07-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EP2453486A2 (en) * | 2009-07-10 | 2012-05-16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packaging structure thereof |
EP2284922A1 (en) * | 2009-08-06 | 2011-02-16 |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pto-electric device |
JP5642447B2 (ja) * | 2009-08-07 | 2014-12-17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 |
KR101286551B1 (ko) * | 2009-09-16 | 2013-07-1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기판 및 이를 가지는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KR20120068772A (ko) | 2009-09-16 | 2012-06-2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US9723122B2 (en) | 2009-10-01 | 2017-08-01 | Mc10, Inc. | Protective cases with integrated electronics |
US9936574B2 (en) | 2009-12-16 | 2018-04-03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Waterproof stretchable optoelectronics |
US10918298B2 (en) | 2009-12-16 | 2021-02-16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High-speed, high-resolution electrophysiology in-vivo using conformal electronics |
US10441185B2 (en) | 2009-12-16 | 2019-10-15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electronic systems for epidermal electronics |
TWI589042B (zh) | 2010-01-20 | 2017-06-2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裝置,撓性發光裝置,電子裝置,照明設備,以及發光裝置和撓性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
US9000442B2 (en) | 2010-01-20 | 2015-04-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flexible-light emitting device |
KR101724273B1 (ko) | 2010-03-17 | 2017-04-07 | 더 보드 오브 트러스티즈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일리노이 | 생체흡수성 기판 상 이식가능한 바이오의료 장치 |
US8729614B2 (en) | 2010-06-29 | 2014-05-20 |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 | Flexible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JP2012043689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Toshiba Tec Corp |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20130122636A (ko) | 2010-11-02 | 2013-11-07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 복합 기판을 형성하는 방법 |
US9442285B2 (en) | 2011-01-14 | 2016-09-13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Optical component array having adjustable curvature |
US9765934B2 (en) | 2011-05-16 | 2017-09-19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Thermally managed LED arrays assembled by printing |
JP2014523633A (ja) | 2011-05-27 | 2014-09-11 | エムシー10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電子的、光学的、且つ/又は機械的装置及び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れらの装置及びシステムを製造する方法 |
WO2012167096A2 (en) | 2011-06-03 | 2012-12-06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Conformable actively multiplexed high-density surface electrode array for brain interfacing |
JP5796449B2 (ja) * | 2011-10-12 | 2015-10-21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樹脂層付きキャリア基板の製造方法 |
KR20140082974A (ko) * | 2011-10-12 | 2014-07-03 |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밀착성 수지층을 구비한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
CN108389893A (zh) | 2011-12-01 | 2018-08-10 | 伊利诺伊大学评议会 | 经设计以经历可编程转变的瞬态器件 |
US20130249387A1 (en) * | 2012-03-20 | 2013-09-26 | Chia-Fen Hsin | Light-emitting diodes, packag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
KR101931174B1 (ko) | 2012-03-22 | 2019-03-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20150004819A (ko) | 2012-03-30 | 2015-01-13 | 더 보오드 오브 트러스티스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일리노이즈 | 표면에 상응하는 부속체 장착가능한 전자 장치 |
JP2013251255A (ja) | 2012-05-04 | 2013-12-1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
KR102079188B1 (ko) | 2012-05-09 | 2020-02-1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KR101958831B1 (ko) * | 2012-06-08 | 2019-07-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양면 접착성 테이프,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2173801B1 (ko) | 2012-07-12 | 2020-11-04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
TWI566005B (zh) * | 2012-09-26 | 2017-01-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製作顯示面板之方法 |
TW201415618A (zh) * | 2012-10-05 | 2014-04-16 |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 軟性顯示器及其製備方法 |
US9171794B2 (en) | 2012-10-09 | 2015-10-27 | Mc10, Inc. | Embedding thin chips in polymer |
EP2912685B1 (en) * | 2012-10-26 | 2020-04-08 | RFHIC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and operating lif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102132882B1 (ko) * | 2012-12-20 | 2020-07-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구비하는 유기 발광 장치,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제조방법 및 유기 발광 장치 제조방법 |
WO2014129519A1 (en) | 2013-02-20 | 2014-08-2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eeling metho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eeling apparatus |
CN107768408A (zh) * | 2013-04-15 | 2018-03-06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装置 |
KR102079253B1 (ko) * | 2013-06-26 | 2020-02-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구비하는 유기 발광 장치,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제조방법 및 유기 발광 장치 제조방법 |
CN105432147B (zh) * | 2013-07-31 | 2017-10-20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
CN104349575B (zh) * | 2013-07-31 | 2017-12-26 |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03456900B (zh) * | 2013-08-20 | 2016-07-06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TWI671141B (zh) * | 2013-08-30 | 2019-09-1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撐體供應裝置及供應支撐體的方法 |
TW201943069A (zh) | 2013-09-06 | 2019-11-01 |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裝置以及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
JP6513929B2 (ja) | 2013-11-06 | 2019-05-1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剥離方法 |
JP6355322B2 (ja) * | 2013-12-03 | 2018-07-11 | 国立大学法人山形大学 | 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WO2015087192A1 (en) | 2013-12-12 | 2015-06-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Peeling method and peeling apparatus |
KR102215812B1 (ko) | 2014-01-09 | 2021-02-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소자 기판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여 제조한 표시 장치 |
JP6487454B2 (ja) * | 2014-02-07 | 2019-03-20 | サンエディソン・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リミテッドSunEdison Semiconductor Limited | 層状半導体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WO2015156395A1 (ja) * | 2014-04-10 | 2015-10-15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ガラス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6603486B2 (ja) | 2014-06-27 | 2019-11-06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
CN105336742A (zh) * | 2014-07-03 | 2016-02-17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多晶硅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KR102236381B1 (ko) * | 2014-07-18 | 2021-04-0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TWI695525B (zh) | 2014-07-25 | 2020-06-01 |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剝離方法、發光裝置、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
KR20160056460A (ko) * | 2014-11-11 | 2016-05-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곡면 표시 장치 |
KR102458687B1 (ko) * | 2014-12-31 | 2022-10-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MX2017015587A (es) | 2015-06-01 | 2018-08-23 | Univ Illinois | Metodo alternativo para sensor uv. |
AU2016270807A1 (en) | 2015-06-01 | 2017-12-14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Miniaturize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 wireless power an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US20180224983A1 (en) * | 2015-08-05 | 2018-08-09 | Shenzhen Royole Techonolgies Co. Ltd. | Touch film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oled display panel |
CN106548972B (zh) * | 2015-09-18 | 2019-02-26 | 胡兵 | 一种将半导体衬底主体与其上功能层进行分离的方法 |
US10925543B2 (en) | 2015-11-11 | 2021-02-23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Bioresorbable silicon electronics for transient implants |
CN108475027B (zh) * | 2016-01-18 | 2020-08-28 | Asml荷兰有限公司 | 射束测量系统、光刻系统和方法 |
JP6822858B2 (ja) | 2016-01-26 | 2021-01-27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剥離の起点の形成方法及び剥離方法 |
US10522574B2 (en) * | 2016-05-16 | 2019-12-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device |
US11011555B2 (en) | 2016-10-12 | 2021-05-18 | Shaoher Pan | Fabricating integrated light-emitting pixel arrays for displays |
US10467952B2 (en) * | 2016-10-12 | 2019-11-05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light-emitting diode arrays for displays |
CN108155206B (zh) * | 2016-12-02 | 2021-08-0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
US10445048B2 (en) | 2016-12-30 | 2019-10-15 | Shaoher Pan | Larger displays formed by multiple integrated LED array micro-displays |
CN106887412B (zh) * | 2017-03-27 | 2020-08-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KR102343573B1 (ko) * | 2017-05-26 | 2021-12-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WO2019082357A1 (ja) * | 2017-10-26 | 2019-05-02 |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oled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FR3079346B1 (fr) * | 2018-03-26 | 2020-05-29 | Soitec |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substrat donneur pour le transfert d'une couche piezoelectrique, et procede de transfert d'une telle couche piezoelectrique |
US10437402B1 (en) | 2018-03-27 | 2019-10-08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light-emitting pixel arrays based devices by bonding |
CN108417523B (zh) * | 2018-04-16 | 2020-08-0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Led衬底的剥离方法 |
US10325894B1 (en) | 2018-04-17 | 2019-06-18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multi-color light-emitting pixel arrays based devices by bonding |
KR102501675B1 (ko) | 2018-07-13 | 2023-02-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10796627B2 (en) * | 2018-07-27 | 2020-10-06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laser arrays based devices |
WO2020052232A1 (zh) | 2018-09-14 | 2020-03-1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显示终端 |
CN110911438B (zh) * | 2018-09-14 | 2020-09-2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屏和显示终端 |
CN109216589B (zh) * | 2018-09-19 | 2021-07-09 | 深圳市化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09244260B (zh) * | 2018-09-19 | 2021-01-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US10795415B2 (en) * | 2019-01-30 | 2020-10-06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Foldable display with stiff support |
KR102755151B1 (ko) * | 2019-08-27 | 2025-01-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보호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US11011669B2 (en) | 2019-10-14 | 2021-05-18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active-matrix light emitting pixel arrays based devices |
US10847083B1 (en) | 2019-10-14 | 2020-11-24 | Shaoher Pan | Integrated active-matrix light emitting pixel arrays based devices by laser-assisted bonding |
CN111326467A (zh) * | 2019-10-16 | 2020-06-2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一种柔性无机半导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325624B (zh) * | 2021-06-10 | 2022-10-1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可移除黏接件及显示装置 |
CN119677270A (zh) * | 2021-06-15 | 2025-03-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US11908723B2 (en) * | 2021-12-03 | 2024-02-2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ilicon handler with laser-release layers |
CN115504678B (zh) * | 2022-11-03 | 2023-09-29 | 业泓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触控识别模组的减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50209A (en) * | 1978-05-10 | 1981-02-10 | Lurex B.V. | Transfer metallizing process and product produced thereby |
DE3322382A1 (de) | 1983-06-22 | 1985-01-10 | Preh, Elektrofeinmechanische Werke Jakob Preh Nachf. Gmbh & Co, 8740 Bad Neustadt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edruckten schaltungen |
US4893887A (en) * | 1983-12-12 | 1990-01-16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Holographic image transfer process |
US4662059A (en) * | 1985-09-19 | 1987-05-05 | Rca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king stabilized silicon-on-insula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having 100 oriented side and top surfaces |
JP2560376B2 (ja) * | 1988-01-20 | 1996-12-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Mos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
JPH02257618A (ja) | 1989-03-29 | 1990-10-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5206749A (en) | 1990-12-31 | 1993-04-27 | Kopin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essentially single crystal transistors pixels and driving circuits |
US5376561A (en) | 1990-12-31 | 1994-12-27 | Kopin Corporation | High density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
US7075501B1 (en) | 1990-12-31 | 2006-07-11 | Kopin Corporation | Head mounted display system |
US5258325A (en) | 1990-12-31 | 1993-11-02 | Kopin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a circuit transfer film |
JP3237888B2 (ja) * | 1992-01-31 | 2001-1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基体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
JPH05347186A (ja) | 1992-06-12 | 1993-12-27 | Clarion Co Ltd |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 |
JP3242452B2 (ja) | 1992-06-19 | 2001-12-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CA2143647C (en) | 1992-09-11 | 2005-11-15 | Mark B. Spitzer | Color filter system for display panels |
US5781164A (en) | 1992-11-04 | 1998-07-14 | Kopin Corporation | Matrix display systems |
JP3238223B2 (ja) | 1993-01-20 | 2001-12-10 | 株式会社東芝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H06280026A (ja) | 1993-03-24 | 1994-10-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成膜装置及び成膜方法 |
KR100333153B1 (ko) | 1993-09-07 | 2002-12-05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장치제작방법 |
JPH07109573A (ja) | 1993-10-12 | 1995-04-25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ガラス基板および加熱処理方法 |
JP3293736B2 (ja) * | 1996-02-28 | 2002-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貼り合わせ基体 |
JP3150840B2 (ja) | 1994-03-11 | 2001-03-26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EP0689085B1 (en) * | 1994-06-20 | 2003-01-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for the same |
JP3698749B2 (ja) | 1995-01-11 | 2005-09-2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液晶セル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その作製装置、液晶セルの生産システム |
JP3364081B2 (ja) | 1995-02-16 | 2003-01-0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5757456A (en) | 1995-03-10 | 1998-05-2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involving peeling circuits from one substrate and mounting on other |
JP4063896B2 (ja) | 1995-06-20 | 2008-03-1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有色シースルー光起電力装置 |
DE19547691C1 (de) | 1995-12-20 | 1997-04-24 | Lohmann Therapie Syst Lts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transdermaler therapeutischer Pflaster (TTS) |
US6027958A (en) * | 1996-07-11 | 2000-02-22 | Kopin Corporation | Transferred flexible integrated circuit |
JP4619462B2 (ja) | 1996-08-27 | 2011-01-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薄膜素子の転写方法 |
DE69739368D1 (de) | 1996-08-27 | 2009-05-28 | Seiko Epson Corp | Trennverfahren und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eines Dünnfilmbauelements |
JP3809681B2 (ja) | 1996-08-27 | 2006-08-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剥離方法 |
JP4619461B2 (ja) | 1996-08-27 | 2011-01-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薄膜デバイスの転写方法、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US6127199A (en) | 1996-11-12 | 2000-10-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RE38466E1 (en) | 1996-11-12 | 2004-03-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ATE261612T1 (de) | 1996-12-18 | 2004-03-15 | Canon Kk | Ve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halbleiterartikels unter verwendung eines substrates mit einer porösen halbleiterschicht |
EP0968255B1 (en) * | 1997-03-21 | 2003-05-28 | MERCK PATENT GmbH | Pigment flakes |
CA2233096C (en) | 1997-03-26 | 2003-01-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ubstr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
US6033974A (en) | 1997-05-12 | 2000-03-07 | Silicon Genesis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ontrolled cleaving process |
JP4042182B2 (ja) | 1997-07-03 | 2008-02-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Icカー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H1126733A (ja) * | 1997-07-03 | 1999-01-29 | Seiko Epson Corp | 薄膜デバイスの転写方法、薄膜デバイス、薄膜集積回路装置,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H11160734A (ja) | 1997-11-28 | 1999-06-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液晶電気光学装置 |
JP3809733B2 (ja) | 1998-02-25 | 2006-08-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剥離方法 |
JPH11243209A (ja) | 1998-02-25 | 1999-09-07 | Seiko Epson Corp | 薄膜デバイスの転写方法、薄膜デバイス、薄膜集積回路装置、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4126747B2 (ja) * | 1998-02-27 | 2008-07-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3次元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3619058B2 (ja) | 1998-06-18 | 2005-0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薄膜の製造方法 |
US6423614B1 (en) | 1998-06-30 | 2002-07-23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of delaminating a thin film using non-thermal techniques |
JP4298009B2 (ja) * | 1998-07-22 | 2009-07-1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6117797A (en) | 1998-09-03 | 2000-09-12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Attachment method for heat sinks and devices involving removal of misplaced encapsulant |
US6268695B1 (en) | 1998-12-16 | 2001-07-31 |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 Environmental barrier material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
EP1041624A1 (en) * | 1999-04-02 | 2000-10-04 |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Vzw | Method of transferring ultra-thin substrat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the manufacture of a multilayer thin film device |
US6664169B1 (en) | 1999-06-08 | 2003-12-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memb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solar cell, and anodizing apparatus |
JP3804349B2 (ja) * | 1999-08-06 | 2006-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薄膜デバイス装置の製造方法、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 |
TW544727B (en) | 1999-08-13 | 2003-08-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6391220B1 (en) | 1999-08-18 | 2002-05-21 | Fujitsu Limited, Inc.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circuit structures |
JP2001085715A (ja) | 1999-09-09 | 2001-03-30 | Canon Inc | 半導体層の分離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2001085154A (ja) | 1999-09-16 | 2001-03-30 | Denso Corp | 表示装置 |
JP3874054B2 (ja) | 1999-11-30 | 2007-01-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回路内蔵構造体 |
JP2001177101A (ja) | 1999-12-20 | 2001-06-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
JP4478268B2 (ja) | 1999-12-28 | 2010-06-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薄膜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TW494447B (en) | 2000-02-01 | 2002-07-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1267578A (ja) | 2000-03-17 | 2001-09-28 | Sony Corp |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492026B1 (en) * | 2000-04-20 | 2002-12-10 |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 Smoothing and barrier layers on high Tg substrates |
JP2002026182A (ja) | 2000-07-07 | 2002-01-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SG143972A1 (en) * | 2000-09-14 | 2008-07-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3974749B2 (ja) | 2000-12-15 | 2007-09-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機能素子の転写方法 |
US6774010B2 (en) | 2001-01-25 | 2004-08-1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Transferable device-containing layer for silicon-on-insulator applications |
US6448152B1 (en) | 2001-02-20 | 2002-09-10 | Silicon Genesi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 plurality of donor wafers and handle wafers prior to an order being placed by a customer |
JP2002328624A (ja) | 2001-04-26 | 2002-11-15 | Sony Corp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US7211828B2 (en) | 2001-06-20 | 2007-05-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US8415208B2 (en) * | 2001-07-16 | 2013-04-0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eeling off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6814832B2 (en) | 2001-07-24 | 2004-11-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ele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ment, integrated circuit, circuit board, electro-optical device, IC card,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
JP2003109773A (ja) | 2001-07-27 | 2003-04-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発光装置、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作製方法 |
DE10137577C1 (de) * | 2001-07-31 | 2003-03-06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ntilmittel für eine Slurry-Auslassöffnung einer Vorrichtung für Chemisch-Mechanisches Polieren |
JP5057619B2 (ja) | 2001-08-01 | 2012-10-24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TW554398B (en) | 2001-08-10 | 2003-09-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Method of peeling of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558743B (en) | 2001-08-22 | 2003-10-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Peel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6875671B2 (en) | 2001-09-12 | 2005-04-05 | Reveo, Inc. | Method of fabricating vert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
TW594947B (en) * | 2001-10-30 | 2004-06-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I264121B (en) | 2001-11-30 | 2006-10-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A display devic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
US6953735B2 (en) | 2001-12-28 | 2005-10-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by transferring a layer to a support with curvature |
EP1363319B1 (en) * | 2002-05-17 | 2009-01-07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n obje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I272641B (en) | 2002-07-16 | 2007-02-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KR101079757B1 (ko) * | 2002-10-30 | 2011-11-04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장치 및 반도체장치의 제작방법 |
US7229900B2 (en) * | 2003-10-28 | 2007-06-1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se material |
-
2002
- 2002-10-29 TW TW091132090A patent/TW59494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10-29 KR KR1020020066205A patent/KR10094488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10-30 JP JP2002316737A patent/JP40150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0-30 US US10/283,223 patent/US73323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30 JP JP2002316613A patent/JP401500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0-30 CN CN2006101598018A patent/CN19458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0-30 CN CNB02148256XA patent/CN128871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7
- 2007-05-03 US US11/743,695 patent/US76488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7-23 KR KR1020090067129A patent/KR1009850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12-11 US US12/635,752 patent/US799450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8-08 US US13/204,896 patent/US89807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3-11 US US14/644,375 patent/US962040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7
- 2017-04-05 US US15/479,311 patent/US106078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20
- 2020-03-27 US US16/832,442 patent/US202002948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85026B (zh) * | 2013-08-06 | 2020-02-11 |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剝離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594947B (en) | 2004-06-21 |
US8980700B2 (en) | 2015-03-17 |
CN1288710C (zh) | 2006-12-06 |
US10607883B2 (en) | 2020-03-31 |
US7648862B2 (en) | 2010-01-19 |
US7332381B2 (en) | 2008-02-19 |
KR20090094203A (ko) | 2009-09-04 |
JP4015002B2 (ja) | 2007-11-28 |
US20170207114A1 (en) | 2017-07-20 |
KR20030036005A (ko) | 2003-05-09 |
JP2003204049A (ja) | 2003-07-18 |
US9620408B2 (en) | 2017-04-11 |
KR100985012B1 (ko) | 2010-10-04 |
US20200294848A1 (en) | 2020-09-17 |
US20100148179A1 (en) | 2010-06-17 |
US20150255325A1 (en) | 2015-09-10 |
KR100944886B1 (ko) | 2010-03-03 |
US7994506B2 (en) | 2011-08-09 |
US20110284858A1 (en) | 2011-11-24 |
JP4015003B2 (ja) | 2007-11-28 |
CN1417841A (zh) | 2003-05-14 |
US20030082889A1 (en) | 2003-05-01 |
CN1945856B (zh) | 2013-06-19 |
JP2004153021A (ja) | 2004-05-27 |
CN1945856A (zh) | 2007-04-11 |
US20070212853A1 (en) | 2007-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594947B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6549272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4413478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6143370B2 (ja) | 発光装置 | |
CN100391004C (zh) |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 |
JP4027740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4472238B2 (ja) | 剥離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2004153021A6 (ja)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4567282B2 (ja) |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