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六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七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八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九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十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包括: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一处理结果和所述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时,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另外,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分别为包括T个元素的二进制数组,T为正整数,所述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为0或者1。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其中,所述第一处理结果包括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所述第二处理结果包括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所述整数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为整数;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与所述第一整数数组和所述第三整数数组中对应的元素相关,所述第二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与所述第二整数数组和所述第四整数数组中对应的元素相关;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所述第二二进制数组、所述第一整数数组、所述第二整数数组、所述第三整数数组和所述第四整数数组,都包括T个元素。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包括:当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不同时,将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1;其中,M≤T,并且M为正整数;当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相同时,将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0;当所述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大于所述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将所述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1;当所述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将所述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0。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一随机数,以及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一比较函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数,生成所述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所述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二随机数,以及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二比较函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数,生成所述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所述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一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积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三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积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与所述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和所述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相关。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三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积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三随机数,以及根据所述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N的元素,定义二值化函数;其中,N≤T,并且N为正整数;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数,生成所述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N的元素;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所述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N的元素;其中,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与所述第五整数数组和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相关。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所述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所述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N的元素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五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差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六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差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其中,所述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与所述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相关。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对所述第六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差分处理,以生成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和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根据所述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所述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所述第二整数数组和所述第四整数数组,生成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其中,所述第一数值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值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对应的二进制数的大小关系,与所述第一数值和所述第二数值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所述方法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实现,包括: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一处理结果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所述方法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实现,包括: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所述存储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用于和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对所述第一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用于和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以及对所述第二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一处理结果和所述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包括:第一生成模块,用于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一处理结果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六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包括:第二生成模块,用于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存储方,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存储方;以及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所述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七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由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八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由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第三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九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第十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说明书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及其系统。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在多方数据联合处理平台中,需要参与联合的各个用户提供隐私数据,实现数据的联合处理。
对于多方数据联合处理平台来说,不仅需要对用户的隐私数据进行保密,数据处理结果也需要进行保密,以防泄露。如果不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任何保护措施,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则可能导致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隐私数据都发生泄漏。
针对这一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在多方数据联合处理平台中,包括多个数据存储方,每个数据存储方存储有不同用户的隐私数据,为了便于说明,将用户A的隐私数据称为第一数据,将用户B的隐私数据称为第二数据,将用户A的隐私数据存储设备称为第一数据存储方,将用户B的隐私数据存储设备称为第二数据存储方。
应当理解,如果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通过普通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第一数据存储方可以通过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过程,从第二数据存储方获取第二数据,第二数据存储方也可以通过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过程,从第一数据存储方获取第一数据。那么,第一数据作为用户A的隐私数据,第二数据作为用户B的隐私数据,就可能出现泄露。
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下面对不经意传输协议进行解释说明。不经意传输协议,是一种可保护隐私的数据传输协议,能使数据传输的双方以一种选择模糊化的方式传输消息,使得数据接收方以不经意的方式得到数据发送方发送的某些数据,这样就可以保护数据接收方的隐私不被数据发送方所知道。
步骤S103,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应当理解,本说明实施例中多方数据联合处理平台,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为了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存在进行比较,以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01,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的过程中,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了第一处理结果,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生成了第二处理结果,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相关。因此,当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时,即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
也就是说,第一数据存储方只能获取第一处理结果,第二数据存储方只能获取第二处理结果,需要结合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才能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此外,可以理解,在数据存储设备中,数据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进行存储,即以0和1的形式进行存储。当前述的用户的隐私数据为数值,并且需要比较用户A和用户B的隐私数据的数值大小时,本说明书实施例先将隐私数据转化为二进制数的形式,再将隐私数据转化为二进制数组的形式,二进制数组中每个元素为0或者1。换句话说,前述的用户A和用户B的隐私数据分别为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分别为包括T个元素的二进制数组,T为正整数,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为0或者1。应当理解,数组是一种有序的元素序列,组成数组的数据被称为数组的元素。位于元素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元素,可以通过下标进行位置标识。
举例来说,第一数据的数值为28,对应的二进制数的形式为11100,对应的二进制数组的形式为[1,1,1,0,0],下标为0的元素为1,下标为1的元素为1,下标为2的元素为1,下标为3的元素为0,下标为4的元素为0。第二数据数值为25,对应的二进制数为11001,对应的二进制数组的形式为[1,1,0,0,1],下标为0的元素为1,下标为1的元素为1,下标为2的元素为0,下标为3的元素为0,下标为4的元素为1。
为了比较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另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
其中,第一处理结果包括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第二处理结果包括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整数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为整数。第一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与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中对应的元素相关,第二二进制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与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中对应的元素相关。第一二进制数组、第二二进制数组、第一整数数组、第二整数数组、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都包括T个元素。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都是包括T个元素的二进制数,相应地,使用包括T个元素的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来表示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具体来说,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可以用于标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是否相同。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可以用于标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的大小关系。其中,M≤T,并且M为正整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当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不同时,将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1。当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相同时,将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0。当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大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1。当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0。
还是以前述例子进行说明,第一数据为[1,1,1,0,0],第二数据为[1,1,0,0,1],由于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2和4的元素不同,因此将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2和4的元素设置为1,由于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0,1和3的元素相同,因此将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0,1和3的元素设置为0,那么第一二进制数组为[0,0,1,0,1]。由于第一数据中下标为2的元素,大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2的元素,因此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2的元素设置为1,由于第一数据中下标为0,1,3和4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0,1,3和4的元素,因此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0,1,3和4的元素设置为0,那么第二二进制数组为[0,0,1,0,0]。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而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具体为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也就是说,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需要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
具体地,将第一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的形式,第一整数数组属于第一处理结果,第三整数数组属于第二处理结果。将第二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第二整数数组属于第一处理结果,第四整数数组属于第二处理结果。
还是以前述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二进制数组为[0,0,1,0,1],第一二进制中的元素为ui,i∈(0,1,2,3,4),可以理解,i为第一二进制数组的下标,通过公式ui=ui′+ui″mod 2T,将第一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的形式。其中,ui′为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ui″为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比如说,第一整数数组可以是[1,1,1,1,1],第三整数数组可以是[-1,-1,0,-1,0],将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通过公式uM=u′M+u″Mmod 2T计算,得到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类似地,第二二进制数组为[0,0,1,0,0],第二二进制数组中的元素为vi,i∈(0,1,2,3,4),通过公式vi=vi′+vi″mod 2T,将第二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其中,vi′为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vi″为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比如说,第二整数数组可以是[2,2,2,2,2],第四整数数组可以是[-2,-2,-1,-2,-2],将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通过公式vM=v′M+v″Mmod 2T计算,得到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也就是说,第一处理结果包括第一整数数组[1,1,1,1,1]和第三整数数组[-1,-1,0,-1,0],第二处理结果包括第二整数数组[2,2,2,2,2]和第四整数数组[-2,-2,-1,-2,-2]。
步骤S203,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进行存储。
应当理解,第一数据存储方存储有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第二数据存储方存储有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结合第一数据存储方中的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中的第三整数数组,可以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进而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相同下标的元素是否相同。结合第一数据存储方中的第二整数数组,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中的第四整数数组,可以生成第二二进制数组,进而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相同下标的元素的大小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步骤S103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步骤S203,此处不再赘述。
从而,实现了使用两个二进制数组来标识二进制数组形式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对应元素的比较结果,并使用四个整数数组将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不经意传输协议是一种可保护隐私的数据传输协议,能使数据传输的双方以一种选择模糊化的方式传输消息,为了让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二进制数组,本说明实施例还提出了又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又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一随机数,以及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一比较函数。
其中,第一随机数C1为整数。
步骤S303,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一随机数,生成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为了让与第一整数数组相关的第一二进制数组不发生泄露,可以根据第一随机数C1来生成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使得第一整数数组没有规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让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1。
由于第一比较函数是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进行定义的,而第一数据为二进制数组,只包括元素0和1。因此,将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为xM,将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为yM,将第一比较函数定义为其中,xM为0或者1。
步骤S305,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已知,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比较函数中xM的数值,以xM=1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进行不经意传输时,第一数据存储方将yM=0时对应的f1(yM)=1-C1,以及yM=1时对应的f1(yM)=-C1一起发送给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以及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从第一数据存储方发送的两个第一比较函数中,确定对应的f1(yM),进而确定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在上述例子中,在xM=1,yM=0时,即yM≠xM,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1,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1-C1,从而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1。在xM=1,yM=1时,即yM=xM,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1,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1,从而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0。
从而,将第一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的形式,并且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无法获知yM的数值,而第二数据存储方能够确定f1(yM)的正确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数据。
步骤S307,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二随机数,以及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二比较函数。
其中,第二随机数C2为整数。
步骤S309,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二随机数,生成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为了让与第二整数数组相关的第二二进制数组不发生泄露,可以根据第二随机数C2来生成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使得第二整数数组没有规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让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2。
由于第二比较函数是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进行定义的,而第一数据为二进制数组,只包括元素0和1。因此,将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为xM,将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为yM,将第二比较函数定义为其中,xM为0或者1。
步骤S311,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已知,因此可以确定第二比较函数中xM的数值,以xM=1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进行不经意传输时,第一数据存储方将yM=0时对应的f2(yM)=1-C2,以及yM=1时对应的f2(yM)=-C2一起发送给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以及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从第一数据存储方发送的两个第二比较函数中,确定对应的f2(yM),进而确定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在上述例子中,在xM=1,yM=0时,即yM<xM,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2,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1-C2,从而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1。在xM=1,yM=1时,即yM=xM,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2,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2,从而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0。
从而,将第二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并且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无法获知yM的数值,而第二数据存储方能够确定f2(yM)的正确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数据。
步骤S313,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进行存储。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是由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一随机数和第二随机数生成的,由此可以生成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并对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进行存储。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是由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的,由此可以生成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并对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进行存储。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步骤S203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步骤S301-步骤S313,此处不再赘述。
从而,实现了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确定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的基础上,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确定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将第一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的形式,将第二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二进制数组和第二二进制数组。
为了根据四个整数数组,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并将大小关系转变为两个数值,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再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再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一随机数,以及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一比较函数。
步骤S403,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一随机数,生成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步骤S405,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步骤S407,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二随机数,以及根据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定义第二比较函数。
步骤S409,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二随机数,生成第二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步骤S411,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四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步骤S413,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二整数数组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三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进行存储。
步骤S415,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积分处理,以生成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
其中,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是T位整数数组的形式。
具体来说,将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0的元素,作为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0的元素,将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1的元素,与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之和,作为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i为正整数,且i∈[1,T-1]。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用公式 进行统一表示,zi ′为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ui ′为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
步骤S417,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三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积分处理,以生成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
其中,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与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和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相关。
其中,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是T位整数数组的形式。
和前述生成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相类似,通过公式 生成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zi″为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ui″为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积分处理过程来说,zi=zi′+zi″mod 2T,zi为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也就是说,第一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ui′和第三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ui″,与第一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ui的关系为ui=ui′+ui″mod 2T,而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zi′和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zi″,与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zi的关系为zi=zi′+zi″mod 2T。
还是以前述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二进制数组为[0,0,1,0,1],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0,0,1,1,2],第一整数数组为[1,1,1,1,1],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1,2,3,4,5],第三整数数组为[-1,-1,0,-1,0],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1,-2,-2,-3,-3],将[1,2,3,4,5]和[-1,-2,-2,-3,-3]中下标相同的元素进行相加,即可得到[0,0,1,1,2],就是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
由此,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无需进行数据传输,只需分别对存储在本地的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进行积分处理,生成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和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即相当于对第一二进制数组进行了积分处理,并将积分处理结果转变为两部分的形式,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
步骤S419,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三随机数,以及根据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N的元素,定义二值化函数。
其中,N≤T,并且N为正整数。
其中,第三随机数C3为整数。
步骤S421,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三随机数,生成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N的元素。
可以理解,为了让与第五整数数组相关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不发生泄露,可以根据第三随机数C3来生成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使得第五整数数组没有规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让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3。
由于二值化函数是根据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M的元素进行定义的,而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整数数组。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zi′,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zi″,将二值化函数定义为
步骤S423,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N的元素。
其中,第一二进制数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与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相关。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M的元素已知,因此可以确定二值化函数中zi′的数值,以zi′=1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进行不经意传输时,第一数据存储方将zi″≠-1时对应的f3(zi″)=1-C3,以及zi″=-1时对应的f3(zi″)=-C3一起发送给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以及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M的元素,从第一数据存储方发送的两个二值化函数中,确定对应的f3(zi″),进而确定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
可以理解,在上述例子中,在zi′=1,zi″≠-1时,即zi′+zi″≠0,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3,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1-C3,从而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1。在zi′=1,zi″=-1时,即zi′+zi″=0,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3,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为-C3,从而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与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之和为0。
从而,将第一二进制数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形式,并且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无法获知zi″的数值,而第二数据存储方能够确定f3(zi″)的正确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数据。
步骤S425,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五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差分处理,以生成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
具体地,通过公式生成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di′为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wi′为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
步骤S427,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六整数数组,按照下标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差分处理,以生成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
其中,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一二进制数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与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相关。
具体地,通过公式生成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di″为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wi″为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差分处理过程来说,di=di′+di″mod 2T,di为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也就是说,第五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wi′和第六整数数组中下标为i的元素wi″,与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wi的关系为wi=wi′+wi″mod 2T,而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di′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di″,与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中下标为i的元素di的关系为di=di′+di″mod 2T。
还是以前述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二进制数组为[0,0,1,0,1],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0,0,1,1,2],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为[0,0,1,1,1],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为[0,0,1,0,0]。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1,2,3,4,5],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为[-1,-2,-2,-3,-3],第五整数数组为[3,3,3,3,3],第六整数数组为[-3,-3,-2,-2,-2],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为[3,0,0,0,0],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为[-3,0,1,0,0],将[3,0,0,0,0]和[-3,0,1,0,0]中下标相同的元素进行相加,即可得到[0,0,1,0,0],就是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
由此,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分别对存储在本地的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进行差分处理,生成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即相当于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进行了差分处理,并将差分处理结果转变为两部分的形式,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
步骤S429,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生成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
其中,第一数值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值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与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相关。
基于前述对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说明,可以知道,为了对第二二进制数组进行保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将第二二进制数组转变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可以用于标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的大小关系。
进一步地,当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大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可以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1。当第一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中下标为M的元素时,可以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中下标为M的元素设置为0。也就是说,第二二进制数组中的元素1,标识出了第一数据中的元素大于第二数据中对应的元素的下标。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为了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处理结果进行保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将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的形式。
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处理结果中的元素1,标识出了第一数据中的元素和第二数据中对应的元素不同,并且下标最小的下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二进制数组的形式,为了比较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可以按照下标从小到大进行比较,找到元素不同,且下标最小的下标,比较该下标的元素大小,从而比较出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大小。因此,将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处理结果转变为向量形式,将第二二进制数组也转变为向量形式,让两个向量做点积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即可比较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大小。
具体来说,如果运算结果为1,则说明第一数据大于第二数据,如果运算结果为0,则说明第一数据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可以根据第一二进制数组中是否包括元素1来判断第一数据是否等于第二数据。
还是以前述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为[0,0,1,0,0],转变为向量形式为[0 0 1 0 0],第二二进制数组为[0,0,1,0,0],转变为向量形式为[0 0 1 0 0],将两个向量进行点积运算,[0 0 1 0 0]·[0 0 1 00]T=1,即(x>y)=1,为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为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的形式,而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二二进制数组为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的形式,第二整数数组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四整数数组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因此,在实现上述的点积运算时,可以通过公式(d′+d″)·(v′+v″)=d′·v′+d′·v″+d″·v′+d″·v″,将上述的点积运算,拆分为四个点积运算,d′为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对应的向量,d″为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对应的向量,v′为第二整数数组对应的向量,v″为第二整数数组对应的向量。由于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二整数数组都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因此第一数据存储方可以单独计算出d′·v′的结果,由于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四整数数组都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因此第二数据存储方可以单独计算出d″·v″的结果。而计算d′·v″和d″·v′的结果,则需要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将生成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转变为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的形式,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以防止用户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类似地,第一数据存储方可以将单独计算出的d′·v′的结果,作为第一数值,并对第一数值进行存储。
第一数据存储方还可以根据d′和v′,定义函数
可以理解,由于d′和v′已知,因此可以确定函数中d′和v′的数值,以当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之间进行不经意传输时,第一数据存储方将d′·v′+d′·v″+d″·v′+d″·v″=1时对应的f4(d″,v″)=1-d′·v′,以及d′·v′+d′·v″+d″·v′+d″·v″=0时对应的f4(d″,v″)=-d′·v′一起发送给第二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以及d″和v″,从第一数据存储方发送的两个函数中,确定对应的f4(d″,v″),进而确定第二数值。
可以理解,在上述不经意传输过程中,在d′·v′+d′·v″+d″·v′+d″·v″=1时,即x>y,第一数值为d′·v′,第二数值为1-d′·v′,从而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之和为1。在d′·v′+d′·v″+d″·v′+d″·v″=0时,即x≤y,第一数值为d′·v′,第二数值为-d′·v′,从而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之和为0。
从而,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转变为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的形式,并且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无法获知d″和v″,而第二数据存储方能够确定f4(d″,v″)的正确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301-步骤S313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步骤S429,此处不再赘述。
从而,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对存储的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进行积分处理,以实现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根据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和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生成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以实现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通过对存储的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进行差分处理,以实现对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进而根据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二二进制数组,生成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以实现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大小关系比较。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第一数据存储方存储有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存储方存储有第二数据,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来标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具体来说,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一随机数,根据第一随机数,生成第一整数数组,根据第二数据,定义第一比较函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三整数数组,第一整数数组和第三整数数组与第一二进制数组相关,第一二进制数组可以用于标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对应的元素是否相同。
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二随机数,根据第二随机数,生成第二整数数组,根据第二数据,定义第二比较函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四整数数组,第二整数数组和第四整数数组与第二二进制数组相关,第二二进制数组可以用于标识第一数据中的元素是否大于第二数据中对应的元素。
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整数数组进行积分处理,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三整数数组进行积分处理,根据第一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和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可以确定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
第一数据存储方生成第三随机数,根据第三随机数,生成第五整数数组,根据第三整数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定义二值化函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六整数数组。根据第五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可以确定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
第一数据存储方对第五整数数组进行差分处理,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六整数数组进行差分处理,根据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可以确定第一二进制数组的积分处理结果的二值化处理结果的差分处理结果。
第一数据存储方根据第二整数数组和第五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生成第一数值,并根据第四整数数组和第六整数数组的差分处理结果,定义函数,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二数值。根据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对应的数值的大小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该方法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实现,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
步骤S503,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步骤S429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步骤S501-步骤S503,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该方法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实现,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该方法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实现,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
步骤S603,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步骤S429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步骤S601-步骤S603,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该方法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实现,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二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存储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其中,
第一数据存储方,用于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第二数据存储方,用于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以及对第二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系统,该存储系统包括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其中,第一数据存储方,用于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一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第二数据存储方,用于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以及对第二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数据处理结果,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使得第一数据存储方或者第二数据存储方无法单独获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图9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生成模块710,第一存储模块720。
第一生成模块710,用于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
第一存储模块720,用于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在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时,和第二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一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一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存在的区别,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图10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二生成模块810,第二存储模块820。
第二生成模块810,用于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
第二存储模块820,用于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
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二处理结果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在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时,和第一数据存储方通过不经意传输协议,生成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其中,第一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第二数据存储在第二数据存储方。对第二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其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较结果,与第二处理结果相关。由此,实现了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存在的区别,转变为第一处理结果和第二处理结果的形式,并分别存储在第一数据存储方和第二数据存储方,从而防止泄露数据处理结果和用户的隐私数据,保护了数据信息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可由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可由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当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存储方法。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