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1193B - 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21193B CN110521193B CN201780089271.0A CN201780089271A CN110521193B CN 110521193 B CN110521193 B CN 110521193B CN 201780089271 A CN201780089271 A CN 201780089271A CN 110521193 B CN110521193 B CN 1105211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m
- apn
- identifier
- connection
- management ser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4—Charging, meter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data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4—Charging, meter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data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H04L12/1453—Methods or systems for payment or settlement of the charg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volving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ith the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L12/1464—Methods or systems for payment or settlement of the charg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volving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ith the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 using a card, such as credit card, prepay card or SI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H04M15/83—Notification aspects
- H04M15/84—Types of not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H04M15/83—Notification aspects
- H04M15/85—Notification asp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dition triggering a notification
- H04M15/852—Low balance or limit reach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7/00—Prepayment of wire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r telephone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7/00—Prepayment of wire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7/02—Coin-freed or check-freed systems, e.g. mobile- or card-operated phones, public telephones or booth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7/00—Prepayment of wire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7/10—Account details or u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7/00—Prepayment of wire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7/10—Account details or usage
- H04M17/103—Account details or usage using SIMs (USIMs) or calling car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H04W12/35—Protecting application or service provisioning, e.g. securing SIM application provisio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24—Accounting or bi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在从终端(20)接收到了包含SIM‑ID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连接节点(16)使该终端连接到与SIM‑ID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的APN。用户管理服务器(10)以及SIM‑ID管理服务器根据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来变更与SIM‑ID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的APN,并且将SIM‑ID与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连接节点(16)。通过该处理,能够根据预付费SIM的标识符的利用状态的变化而将与网络连接中的终端的连接目的地APN自动地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终端的连接目的地的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使用了表示连接目的地的APN(接入点名称(AccessPoint Name))的APN信息的连接处理。APN信息在终端中预先设定,或由用户对终端设定。终端将包含APN信息的连接请求发送到连接节点。连接节点对从终端接收到的连接请求中包含的APN信息所表示的APN进行连接处理。
近年来,以移动通信终端中的短期间的利用为目的的预付费SIM(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正在普及。由于预付费SIM的利用目的根据用户而多种多样,因此希望根据需要来变更连接目的地的APN。然而,每当连接目的地的APN被变更时用户就对终端设定新的APN信息会造成用户的负担变大,并且缺乏便利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便利性,考虑不使用户设定连接目的地的APN而在网络侧选择以及控制连接目的地的APN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若连接节点(通信控制装置)从终端接收包含用户标识符以及APN信息的连接请求,则不根据从终端发送的APN信息而使终端连接到与基于用户标识符的用户状态进行了关联的APN。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21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考虑了预付费SIM的用途的情况下,为了使用户在物理上获得了预付费SIM之后开通合约线路,或者提供与不同于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或活动等进行合作的通信服务,期望能够更灵活地选择连接目的地的APN。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根据SIM的利用状态而自动地切换与网络连接中的终端的连接目的地的APN的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连接控制系统具备:连接节点,在从终端接收到了包含SIM的标识符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使该终端连接到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的APN;以及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SIM的标识符的利用状态的变化来变更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并且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所述连接节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SIM的标识符的利用状态的变化来自动地切换与网络连接中的终端的连接目的地APN。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用户管理表的结构例的表图。
图3是表示伙伴管理表的结构例的表图。
图4是表示APN变换表的结构例的表图。
图5是表示从预付费SIM的利用申请到SIM-ID的注册为止的处理的流程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从预付费SIM的领取到APN的连接为止的处理的流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伙伴管理表的变形例的表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服务器以及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认为显然必要的情况等以外,其结构元素(包含元素步骤等)并非是必要的。
<连接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控制系统1的结构例的框图。连接控制系统1具备用户管理服务器10、SIM-ID(标识(Identification))管理服务器12、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连接节点16以及APN#0~#n(n为1以上的整数)。
用户管理服务器10、SIM-ID管理服务器12、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以及连接节点16经由通信网络8而相互连接。
APN#0~#n是作为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的物理或逻辑的节点,其分别连接到连接节点16。如图1的箭头E1所示的那样,APN#0是在逻辑上将来自终端20的接入目的地限制为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的特殊的APN。APN#1~#n分别由通信运营商分配给伙伴公司,并且设定特有的条件。APN#1~#n分别基于该设定的特有的条件来控制从终端20到网络9的接入。稍后说明特有的条件的细节。然而,APN#1~#n不限于提供特有的条件的APN,也可以是通常的APN。
另外,也可以在各APN与连接节点16之间配置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GPRS Support Node))/P-GW(PDN(分组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网关)。此外,连接节点16也可以是SGSN(服务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支持节点)/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用户管理服务器10存储图2所示的用户管理表200,并将用户的标识符(以下称为“用户ID”)、SIM的标识符(以下称为“SIM-ID”)、伙伴代码进行关联来管理。用户ID例如是邮件地址或规定服务的帐户ID等。SIM-ID是预付费SIM的标识符,例如是IMSI(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符(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或MSISDN(移动用户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号码(Mobile Subscriber Inter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Number))、ICCID(集成电路卡ID(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D))。伙伴代码例如是由提供连接控制系统1的通信运营商分配给各伙伴公司的代码。
此外,用户管理服务器10存储图3所示的伙伴管理表250,并将伙伴代码和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关联来管理。APN变换标记值是表示线路开通后的APN的值。APN变换标记值是数值、字符串或这些的组合。
此外,用户管理服务器10具有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120、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作为其功能。
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120基于从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输入的信息等来检测SIM-ID的利用状态的变化,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SIM-ID的利用状态的变化例如是从进行预付费SIM的SIM-ID的线路开通处理之前的状态到完成了线路开通处理的状态的变化等。
在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120检测出规定的SIM-ID的利用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参照用户管理表200以及伙伴管理表250来确定与利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SIM-ID对应的APN变换标记值。然后,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将确定的SIM-ID的APN变换标记值的变更指示发送到SIM-ID管理服务器12。变更指示包含确定的SIM-ID以及与其对应的APN变换标记值。
SIM-ID管理服务器12存储图4所示的APN变换表300,并且将SIM-ID和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关联来管理。与线路开通前的SIM-ID对应的APN变换标记值为“APN#0”。在从用户管理服务器10接收到了APN变换标记值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SIM-ID管理服务器12将该变更指示发送到连接节点16,并且将APN变换表300的、变更指示所包含的SIM-ID的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变更。
此外,在用户管理服务器10和SIM-ID管理服务器12为一个管理服务器的情况下,用户管理服务器10的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将变更指示直接发送到连接节点16。
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对未进行线路开通处理的SIM-ID提供用于进行线路开通处理的服务。例如,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向具有未进行SIM-ID的线路开通处理的预付费SIM的终端20提供线路开通处理用的WEB页面。此外,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对请求了线路开通的终端20进行预付费SIM的SIM-ID的线路开通处理,并向用户管理服务器10通知线路开通处理已完成。
与SIM-ID管理服务器12同样地,连接节点16存储图4所示的APN变换表350,并且将SIM-ID和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关联来管理。与线路开通前的预付费SIM的SIM-ID对应的APN变换标记值为“APN#0”。在从SIM-ID管理服务器12接收到了变更指示的情况下,连接节点16将APN变换表350的、变更指示所包含的SIM-ID的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变更。此外,若从终端20接收到包含SIM-ID的连接请求,则连接节点16参照APN变换表350来选择成为该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的APN,并使终端20连接到所选择的APN。
<处理流程>
接着,说明连接控制系统1中的处理流程。
首先,以用户ID“U001”的用户为例,参照图5以及图2~图4来说明进行预付费SIM的申请之后到SIM-ID被注册到用户管理服务器10为止的处理的流程。
进行预付费SIM的申请的用户从伙伴公司领取伙伴代码“AAA”。然后,用户向用户管理服务器10(通信运营商)进行SIM的申请(ST100)。此时,用户向用户管理服务器10提供自己的用户ID“U001”以及从伙伴公司领取的伙伴代码“AAA”(ST102)。
用户管理服务器10将ST102中提供的用户ID“U001”与伙伴代码“AAA”进行关联而注册到用户管理表200中(ST104)。通过该处理,在用户管理表200中,用户ID“U001”与伙伴代码“AAA”被进行关联。另外,用户ID与SIM-ID的关联在后述的ST218中进行。
接着,以用户ID“U001”的用户为例,参照图6以及图2~图4来说明用户领取预付费SIM之后到终端20连接到能够获得特有的服务的伙伴公司的APN为止的处理的流程。然而,伙伴公司的APN不限于提供特有的服务的APN,也可以是提供通常的服务的APN。此外,在SIM-ID管理服务器12以及连接节点16中通过通信运营商而预先保持对注册前的SIM-ID和APN变换标记值“APN#0”进行关联的状态下的APN变换表300、350。
用户在通信运营商的店铺领取在ST100中申请的预付费SIM(ST200)。例如,当用户是在旅行等时临时停留在国内的海外用户的情况下,该用户在海外通过WEB网站申请预付费SIM,并在到达国内时在通信运营商的店铺内领取已申请的预付费SIM。然后,用户将该预付费SIM装载到智能手机等终端20(ST202)。
终端20通过用户的操作来将包含预付费SIM的SIM-ID的连接请求发送到连接节点16(ST204)。
若接收到ST204的连接请求,则连接节点16参照APN变换表350,并且确认与该连接请求中包含的SIM-ID“100”进行了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由于APN变换标记值“APN#0”与SIM-ID“100”进行了关联,因此连接节点16使终端20连接到APN#0(ST206)。由于APN#0在逻辑上将接入目的地限制为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因此终端20被强制连接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ST208)。连接节点16经由APN#0将来自终端20的连接请求发送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
若接收到来自终端20的连接请求,则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经由APN#0以及连接节点16向终端20发送线路开通处理用的WEB页面(ST210)。若接收到ST210的WEB页面,则终端20在显示单元的画面上显示该WEB页面并等待来自用户的输入。用户向该WEB页面输入在申请预付费SIM时提供的用户ID“U001”和预付费SIM的SIM-ID“100”(ST212)。
终端20经由连接节点16以及APN#0将包含在ST212中输入的用户ID“U001”以及SIM-ID“100”的线路开通请求发送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ST214)。
若接收到ST214的线路连接请求,则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为了开通线路连接请求中包含的SIM-ID“100”的线路,经由通信网络8将与线路开通相关的更新指示发送到用户管理服务器10(ST216)。与线路开通相关的更新指示包含用户ID“U001”以及SIM-ID“100”。
若接收到ST216的与线路开通相关的更新指示,则用户管理服务器10根据用户管理表200来确定与该更新指示包含的用户ID“U001”一致的用户ID,并且判定在该确定的用户ID“U001”上是否关联着SIM-ID。在用户ID“U001”上未关联着SIM-ID的情况下,用户管理服务器10在用户管理表200中将更新指示所包含的SIM-ID“100”与该确定的用户ID“U001”进行关联(ST218)。通过该处理,用户管理服务器10开始进行使向用户ID“U001”的用户提供的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发生变化的处理。
即,用户管理服务器10确定SIM-ID“100”的连接目的地APN。具体地,用户管理服务器10参照用户管理表200并确定与用户ID“U001”进行关联的伙伴代码“AAA”。进一步地,用户管理服务器10参照伙伴管理表250并确定与伙伴代码“AAA”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APN#1”。然后,用户管理服务器10将APN变换标记值的更新指示发送到SIM-ID管理服务器12(ST220)。APN变换标记值的更新指示包含用户ID“U001”、SIM-ID“100”、以及确定的APN变换标记值“APN#1”。
若接收到ST220的更新指示,则SIM-ID管理服务器12在APN变换表300中将与更新指示所包含的SIM-ID“100”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300从“APN#0”变更为“APN#1”(ST221)。
接着,SIM-ID管理服务器12将APN变换表300的更新完成通知发送到用户管理服务器10以及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此外,SIM-ID管理服务器12将APN变换标记值的更新指示发送到连接节点16(ST222)。APN变换标记值的更新指示包含SIM-ID“100”、以及确定的APN变换标记值“APN#1”。
若接收到ST222的指示,则连接节点16在APN变换表350中将与该接收到的SIM-ID“100”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从“APN#0”变更为“APN#1”。进一步地,连接节点16暂时断开来自终端20的连接(ST224)。
若检测到ST224的断开,则终端20将包含SIM-ID的连接请求发送到连接节点16并尝试重新连接(ST226)。
若接收到ST226的连接请求,则连接节点16使终端20连接到APN#1(ST228),这是因为在APN变换表350中该接收到的SIM-ID“100”上关联了APN变换标记值“APN#1”。通过该处理,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自动从APN#0切换成APN#1。
此外,若从SIM-ID管理服务器12接收到APN变换表300的更新完成通知,则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或用户管理服务器10)经由APN#1以及连接节点14将表示线路开通处理已完成的WEB页面发送到终端20(ST230)。
<效果>
如上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控制系统1采用了如下结构:在终端20连接到网络之后终端20的预付费SIM的线路开通处理完成之前使终端20连接到APN#0,在终端20的预付费SIM的线路开通处理完成之后,使终端20连接到与伙伴代码对应的APN(APN#1等)。通过该结构,连接控制系统1能够根据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而自动地切换与网络连接中的终端的连接目的地APN。
<关于伙伴代码和APN>
如上述那样,伙伴代码是分配给伙伴公司的代码。此外,能够为APN设定特有的条件。对于分配给了伙伴公司的伙伴代码,通信运营商将用于前往具有该伙伴公司期望的特有的条件的APN的APN变换标记值进行关联。例如,能够对APN设定如下的特有的条件。另外,也可以对多个特有的条件进行组合来设定。
·对连接到APN的终端分发伙伴公司的广告的设定。
·不计算连接到APN的终端与伙伴公司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量的设定。
·向连接到APN的终端分发伙伴公司的广告,并且根据该广告的阅览数向终端(预付费SIM)赠与(也就是,分配)数据通信量的设定。
·解除连接到APN的终端与伙伴公司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速度的限制的设定。
·强制地(或优先地)使连接到APN的终端与伙伴公司的服务器连接的设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伙伴代码与APN进行关联。通过该关联,能够实现对通信运营商、伙伴公司、以及用户都有益的系统。
即,通信运营商能够委托伙伴公司对用户进行本公司的预付费SIM的广告以及宣传。通过这些广告以及宣传,增加了更多的用户利用本公司的通信网络的可能性。特别地,能够通过海外的伙伴公司向在旅行等时临时停留在国内的入境用户进行本公司的预付费SIM的广告以及宣传。
伙伴公司能够引导在利用预付费SIM卡时注册了本公司的伙伴代码的用户使用本公司服务。例如,伙伴公司能够向该用户分发本公司的广告,或者优先使其利用本公司的服务。
<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的变形例>
在上述中,作为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的例子,说明了从SIM-ID的线路开通前到线路开通后的变化。除此之外,预付费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的例子还存在如以下(A1)~(A3)的情形。
(A1)预付费SIM的有效期限到期
在预付费SIM的有效期限到期的情况下,在APN变换表300中将与该有效期限到期的SIM-ID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变更为“APN#0”。例如,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伙伴管理表250中,对伙伴代码以及APN变换标记值进一步关联了有效条件。有效条件是用于与伙伴代码对应的APN变换标记值成为有效的条件。在此,在对伙伴代码“AAA”设定了有效条件“15天”的情况下,连接控制系统1进行以下的处理。即,连接控制系统1将从用户管理表200中与伙伴代码“AAA”进行关联的SIM-ID“100”到APN#1的连接,从线路开通路后起经过15天为止设为有效,在经过了该15天的时间点设为无效,并且变更为向“APN#0”的连接。通过该处理,在预付费SIM有效期限到期的情况下,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自动切换为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14。
(A2)伙伴代码的变更
在变更了与用户ID或SIM-ID进行关联的伙伴代码的情况下,连接控制系统1在APN变换表300、350中将与该SIM-ID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变更为与变更后的伙伴代码进行了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通过该处理,在变更了伙伴代码的情况下,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的APN与伙伴代码的变更相应地自动切换。
(A3)数据通信量的期满
在已使用的数据通信量达到了与伙伴代码进行关联的数据通信量的上限值的情况下,连接控制系统1在APN变换表300、350中将与该SIM-ID进行关联的APN变换标记值变更为规定的(默认的)APN变换标记值。例如,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对伙伴代码“BBB”设定了有效条件“10GB为止”的情况下,连接控制系统1将从用户管理表200中与伙伴代码“BBB”进行关联的SIM-ID“100”到APN#2的连接,在数据通信量超过了10GB的时间点设为无效,并且变更为向默认的APN变换标记值所表示的APN的连接。规定的的APN变换标记值可以是“APN#0”,也可以是预付费SIM中的默认APN。通过该处理,终端20的连接目的地自动切换成不具有特有的条件的默认的APN。
<其它的变形例>
例如,用户管理服务器10和SIM-ID管理服务器12可以被构成为一个管理服务器。此外,伙伴代码不限于由通信运营商发行的情况,也可以由规定的第三方组织发行。此外,可以对一个伙伴公司分配多个伙伴代码。此外,SIM不限于预付费SIM,也可以是后付费SIM等其它的SIM。
<硬件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了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分)通过硬件以及/或者软件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会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在物理上以及/或者逻辑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在物理上以及/或者逻辑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直接以及/或者间接地(例如,有线以及/或者无线)连接起来,并由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通信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作用。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服务器以及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服务器10、12、14以及终端20可以被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语句能够改读成电路、设备、单元等。服务器10、12、14以及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被构成为针对图中所示的各装置分别包含一个或多个,也可以不包含一部分装置而构成。
服务器10、12、14以及终端20中的各功能例如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的硬件上读取规定的软件(程序),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或存储器1002以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以及/或者写入来实现。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得以操作来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含与外围设备之间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而构成。例如,上述的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120、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等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来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储存器1003以及/或者通信装置1004读出到存储器1002,并依照这些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用户管理服务器10的连接节点控制单元122可以通过被储存在存储器1002中并在处理器1001中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它的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虽然说明了上述的各种处理通过一个处理器1001而执行的情况,但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依次执行。处理器1001可以由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实现。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等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而可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紧凑盘ROM(CompactDisc 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柔性盘、光磁盘(例如,紧凑盘、数字多功能盘、蓝光(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钥匙驱动器)、软盘(注册商标)、磁条等的至少一个而构成。储存器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存储器1002和/或储存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及其它的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以及/或者无线网络而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以及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或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而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个总线构成,也可以由装置之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服务器10、12、14以及终端20可以构成为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的硬件,也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这些硬件的至少一个来实现。
<处理过程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若无矛盾则也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方法,虽然按照例示的顺序提示了各式各样的步骤的元素,但不限定于已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输入输出的方向>
信息等能够从高层(或低层)输出到低层(或高层)。也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而被输入输出。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的处理>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地方(例如,存储器),也可以通过管理表来管理。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能够被覆写、更新或者补写。被输出的信息等也可以被删除。被输入的信息等也可以被发送到其它的装置。
<判定方法>
判定可以根据用1比特表示的值(0或1)来进行,也可以根据真假值(Boolean:true或false)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和规定的值比较)来进行。
<方式的变形>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也可以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而)进行。
<软件>
无论软件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或者以其它的名称来称呼,都应被广义解释为代表了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功能等。
此外,软件、指令等可以通过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以及/或者红外线、无线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将软件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它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以及/或者无线技术包含于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关于术语>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以及“网络”这样的术语被互换使用。
“被连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这样的术语、或者这些术语的任何变形意味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元素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任何连接或者耦合,能够包含在被相互“连接”或者“耦合”的两个元素间存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中间元素的情况。元素间的耦合或者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也可以是这些的组合。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考虑为两个元素通过使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电线、电缆以及/或者印刷电连接而相互地被“连接”或者“耦合”,并且作为一些非限定性且非包含性的例子,能够考虑为两个元素通过使用具有无线频域、微波域以及光(可视以及不可视的双方)域的波长的电磁能等电磁能而相互地被“连接”或者“耦合”。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只要没有另外写明,就不意味着“仅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仅基于”和“至少基于”的双方。
对于使用了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第2”等的称呼的元素的任何参照也都不全盘限定这些元素的量或者顺序。这些称呼能够作为区分两个以上的元素间的便利的方法而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因此,对于第1以及第2元素的参照不表示在此仅能采用两个元素,或者以某些形式第1元素必须先于第2元素的含义。
也可以将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中的“手段”置换成“单元”、“电路”、“设备”等。
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这些的变形的情况下,这些术语与术语“具备”同样地表示是包括性的含义。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者(or)”表示不是逻辑异或的含义。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在如英语中的a、an、以及the那样通过翻译而追加了冠词的情况下,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设这些冠词是包含多个的。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规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并且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举例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来说,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专利申请基于2017年3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愿第2017-065871号并主张其优先权,将日本特愿第2017-065871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申请中。
标号说明
10 用户管理服务器
12 SIM-ID管理服务器
14 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
16 连接节点
20 终端
120 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
122 连接节点控制单元
200 用户管理表
250 伙伴管理表
300、350 APN变换表
Claims (7)
1.一种连接控制系统,具备:
连接节点,在从终端接收到了包含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的标识符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使该终端连接到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的APN(Access Point Name);
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来变更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并且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所述连接节点;以及
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对未进行线路开通处理的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线路开通处理,
所述连接节点将包含未进行所述线路开通处理的所述SIM的标识符的连接请求发送到与所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连接的特定的APN,
所述管理服务器管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伙伴代码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伙伴代码与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
在进行了所述SIM的标识符的线路开通处理的情况下,所述管理服务器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变更为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了关联的所述伙伴代码的APN,并且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所述连接节点,
所述管理服务器对连接到变更后的所述APN的、与所述SIM的标识符相关的终端分发与所述伙伴代码进行了关联的广告,
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分发的所述广告的阅览数,对所述SIM的标识符分配能够使用的数据通信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控制系统,
在根据从所述管理服务器分发的所述SIM的标识符与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而变更自身管理的所述SIM的标识符与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所述连接节点暂时断开来自与所述SIM的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终端的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SIM的利用状态根据所述SIM的标识符的有效期限的状态而发生变化,
在所述SIM的标识符的有效期限到期的情况下,所述管理服务器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变更为与所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连接的特定的AP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SIM的利用状态根据所述伙伴代码的有效条件的状态而发生变化,
在不再满足所述伙伴代码的有效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管理服务器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所述伙伴代码的APN变更为其它的AP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SIM的利用状态根据所述伙伴代码的对应关系的状态而发生变化,
在变更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伙伴代码的情况下,所述管理服务器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变更前的伙伴代码的APN变更为变更后的伙伴代码的APN。
6.一种管理服务器,其是管理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的标识符与APN(Access Point Name)的对应关系的管理服务器,具备:
利用状态变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SIM的利用状态的变化;以及
连接节点控制单元,在所述SIM的利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变更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的APN,并且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连接节点,
所述连接节点控制单元管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伙伴代码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伙伴代码与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
在进行了所述SIM的标识符的线路开通处理的情况下,所述连接节点控制单元将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变更为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了关联的所述伙伴代码的APN,并且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所述连接节点,
所述连接节点控制单元对连接到变更后的所述APN的、与所述SIM的标识符相关的终端分发与所述伙伴代码进行了关联的广告,
所述连接节点控制单元根据分发的所述广告的阅览数,对所述SIM的标识符分配能够使用的数据通信量。
7.一种连接控制方法,其用于控制终端的连接目的地的APN(Access Point Name),其中,
在从所述终端接收到了包含未进行线路开通处理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的标识符的第1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连接节点与连接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的特定的APN进行连接,并将所述第1连接请求经由所述特定的APN发送到所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
所述线路开通处理服务器向管理服务器通知包含所述SIM的标识符的更新指示,
所述管理服务器将与所述更新指示所包含的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连接目的地从所述特定的APN变更为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了关联的伙伴代码的APN,
所述管理服务器将所述SIM的标识符与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分发到所述连接节点,
所述连接节点根据从所述管理服务器分发的所述SIM的标识符与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变更自身管理的所述SIM的标识符与连接目的地的APN的对应关系,
所述连接节点暂时断开来自与所述SIM的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终端的连接,
在从所述终端接收到了包含所述SIM的标识符的第2连接请求的情况下,所述连接节点使该终端连接到与所述SIM的标识符进行关联的变更后的所述连接目的地的APN,
所述管理服务器对连接到变更后的所述APN的、与所述SIM的标识符相关的终端分发与所述伙伴代码进行了关联的广告,
所述管理服务器根据分发的所述广告的阅览数,对所述SIM的标识符分配能够使用的数据通信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5871 | 2017-03-29 | ||
JP2017065871 | 2017-03-29 | ||
PCT/JP2017/037566 WO2018179537A1 (ja) | 2017-03-29 | 2017-10-17 |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及び管理サー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21193A CN110521193A (zh) | 2019-11-29 |
CN110521193B true CN110521193B (zh) | 2021-04-06 |
Family
ID=63674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9271.0A Active CN110521193B (zh) | 2017-03-29 | 2017-10-17 | 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15825B2 (zh) |
EP (1) | EP3588923B1 (zh) |
JP (1) | JP6775672B2 (zh) |
CN (1) | CN110521193B (zh) |
WO (1) | WO201817953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99399B (zh) * | 2020-11-24 | 2023-04-0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网络标识配置方法、网络侧设备、终端 |
CN112910981B (zh) * | 2021-01-27 | 2022-07-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6017398A (zh) * | 2022-12-01 | 2023-04-25 | 深圳市麦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联网记录仪apn的设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0075A (zh) * | 2006-06-29 | 2009-07-08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动态地配置应用接入点设置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
CN103210684A (zh) * | 2010-11-16 | 2013-07-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非优化切换的系统和方法 |
CN103533165A (zh) * | 2013-10-10 | 2014-01-22 | 成都达信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兼容支持手持设备安卓应用程序的多apn并发方法及其系统 |
CN103945363A (zh) * | 2013-01-22 | 2014-07-2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业务定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5133640A1 (en) * | 2014-03-05 | 2015-09-11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5183165A1 (en) * | 2014-05-27 | 2015-12-03 | Globetouch Ab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user account data for a roam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7631B (zh) * | 2008-04-25 | 201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上自适应配置接入点名称的方法 |
US8811969B2 (en) * | 2009-06-08 | 2014-08-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rtual SIM card for mobile handsets |
GB0916582D0 (en) * | 2009-09-22 | 2009-10-28 | Software Cellular Network Ltd |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broker for fixed/mobile networks |
GB2485239B (en) * | 2010-11-08 | 2014-08-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roviding access of a user equipment to a data network |
EP2510725A1 (en) * | 2011-01-11 | 2012-10-17 | Apple Inc. | Improved registration with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provider |
JP5695514B2 (ja) * | 2011-07-08 | 2015-04-08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通信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8843179B2 (en) * | 2012-05-11 | 2014-09-23 | Li Li | Provisioning an 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
JP6260540B2 (ja) | 2012-12-21 | 2018-01-1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通信デバイス |
JP5735996B2 (ja) * | 2013-03-19 | 2015-06-17 | ヤフ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サーバ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955345B2 (en) * | 2015-02-05 | 2018-04-24 | StarHome Mach GmbH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network access point name virtualization |
JP2016189538A (ja) * | 2015-03-30 | 2016-11-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接続制御装置、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接続制御方法 |
JP2017065871A (ja) | 2015-09-30 | 2017-04-0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張力付与部材、ゲート式糸張力付与装置、及び自動ワインダ |
CN108353348B (zh) * | 2016-09-27 | 2020-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连接建立方法及终端设备 |
-
2017
- 2017-10-17 US US16/497,980 patent/US111158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0-17 EP EP17903174.5A patent/EP3588923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0-17 CN CN201780089271.0A patent/CN110521193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17 WO PCT/JP2017/037566 patent/WO2018179537A1/ja unknown
- 2017-10-17 JP JP2019508530A patent/JP6775672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0075A (zh) * | 2006-06-29 | 2009-07-08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动态地配置应用接入点设置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
CN103210684A (zh) * | 2010-11-16 | 2013-07-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非优化切换的系统和方法 |
CN103945363A (zh) * | 2013-01-22 | 2014-07-2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业务定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3533165A (zh) * | 2013-10-10 | 2014-01-22 | 成都达信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兼容支持手持设备安卓应用程序的多apn并发方法及其系统 |
WO2015133640A1 (en) * | 2014-03-05 | 2015-09-11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5183165A1 (en) * | 2014-05-27 | 2015-12-03 | Globetouch Ab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user account data for a roam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75672B2 (ja) | 2020-10-28 |
EP3588923A1 (en) | 2020-01-01 |
EP3588923A4 (en) | 2020-01-01 |
US11115825B2 (en) | 2021-09-07 |
CN110521193A (zh) | 2019-11-29 |
WO2018179537A1 (ja) | 2018-10-04 |
JPWO2018179537A1 (ja) | 2019-11-07 |
EP3588923B1 (en) | 2023-09-13 |
US20210112419A1 (en) | 2021-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21193B (zh) | 连接控制系统、连接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服务器 | |
US10270811B2 (en) | Security domain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EP3624499B1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18503313A (ja) | データ更新方法、装置、および埋め込まれた汎用集積回路カード | |
CN107636722A (zh) | 用于利用多张sim卡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服务器 | |
WO2016036110A1 (ko) | 네트워크 접속 관리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 |
CN109479018A (zh) | 具有智能集成的网络节点 | |
CN115002769A (zh) | 流量分流方法、核心网网元、电子设备和介质 | |
CN106572163B (zh) | 一种数据迁移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8900441B (zh) | 网络切换方法、第一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6453571A (zh) | 一种数据迁移的方法及终端 | |
US11431810B2 (en) | Network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 |
JPWO2020174737A1 (ja) | デバイス管理システム | |
CN102158432A (zh) | 嵌入到终端操作系统之前的电信运营商网络中间件装置 | |
US20200244571A1 (en) | Control node and path control system | |
CN115150357A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JP6932133B2 (ja) | スライス割当方法 | |
JP2018164235A (ja) | 通信端末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
JP7026777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 | |
JP2019169896A (ja) | 料金調整装置及び料金調整方法 | |
WO2011120451A2 (zh) | 一种发送短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302542A (zh) | 一种数据迁移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6211103A (zh) | 一种无线网络连接提示方法及终端 | |
JP2017021443A (ja) | 電子情報記憶媒体、情報処理方法及び代表アプリケーション | |
CN108804125A (zh) | 应用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