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9729A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99729A CN105999729A CN201610298374.5A CN201610298374A CN105999729A CN 105999729 A CN105999729 A CN 105999729A CN 201610298374 A CN201610298374 A CN 201610298374A CN 105999729 A CN105999729 A CN 1059997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le
- equipment
- data
- battle equipment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7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0—Remote-control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oys, e.g. for toy vehicles
- A63H30/02—Electrical arrangements
- A63H30/04—Electrical arrangements u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14—Racing games, traffic games, or obstacle games characterised by figures moved by action of the players
- A63F9/143—Racing games, traffic games, or obstacle games characterised by figures moved by action of the players electric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7/00—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3H17/26—Details; Accessories
- A63H17/36—Steering-mechanisms for to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oy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属于数据处理领域。所述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对战设备以及控制设备;控制设备,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对战;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根据该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本发明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遥控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专用的无线电遥控器控制对战设备进行对战。对战设备可以是智能对战玩具车、智能对战玩具飞机等。
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玩家使用无线电遥控器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指示对战设备运动或发动攻击。比如,玩家通过按压无线电遥控器上指定的按键,指示无线电遥控器向对应的对战设备发送攻击指令,对战设备接收到攻击指令后,通过发射红外线模拟攻击。其他对战设备接收到该红外线后,自动模拟受到攻击时的状态,做出翻倒、停止等动作。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控制系统,该系统中包括至少两个对战设备以及控制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并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第一对战设备根据该控制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在对战过程中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该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控制模块,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用户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时,该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位置模拟出与其对战的效果;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达到了单个玩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实现对战设备间对战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设备控制系统中控制设备控制第一对战设备的实施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设备控制系统中控制设备显示状态更新数据的实施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设备控制系统中控制设备向第二对战设备下发自动控制配置的实施示意图;
图5是第二对战设备中无线接收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A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B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C是图7A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所涉及的自动控制配置下发过程的流程图;
图7D是图7A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所涉及的执行指令发送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第二对战设备以及服务器之间交互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对战:指至少两个设备之间的竞赛行为,设备间的对战可以包括战斗类对战和非战斗类对战。进行战斗类对战的设备能够相互发起攻击,攻击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攻击(比如发射实体攻击道具)和模拟攻击(比如发射模拟攻击信号)。进行非战斗类对战的设备无法发动攻击,比如,非战斗类对战可以指设备之间的竞速行为。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控制设备110、第一对战设备120以及第二对战设备130。
控制设备110中运行有控制对战设备的应用程序,并通过该应用程序对第一对战设备120进行控制。该控制设备11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播放器(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或膝上型便携计算机等等。图1中,以控制设备110为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控制设备110与第一对战设备120之间通过蓝牙、红外线等方式相连。
第一对战设备120是具有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第一对战设备120可以为智能对战玩具车或智能对战玩具飞机等等,图1中以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均为智能对战玩具车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第一对战设备120能够通过内置的无线收发组件接收其他对战设备发射的攻击信号或向其他对战设备发射攻击信号。并且,第一对战设备120通过与控制设备110之间的连接接收控制设备110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根据该控制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与第一对战设备120相似的,第二对战设备130也是具有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120不同的是,第二对战设备130具有自动控制能力,该自动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增加额外的自动控制模块或开启自身的自动控制功能来实现。第二对战设备130通过设置在本体周侧的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接收第一对战设备120广播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接收到该无线信号的无线接收组件的位置确定与第一对战设备120的相对位置,并最终根据该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可选地,控制设备110与第二对战设备130之间可以通过蓝牙、红外线等方式相连。
当第二对战设备向其他对战设备发动攻击或受到其他对战设备攻击时,第二对战设备130还通过与控制设备110之间的连接向控制设备110发送相应的攻击数据或受损数据。
可选地,该设备控制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服务器140,该服务器140与控制设备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相连。
服务器140可以是至少一台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分布式服务器平台、云计算中心或几个服务器集群的组合。当该系统中包含服务器140时,控制设备110即作为服务器140与第一对战设备120以及第二对战设备130之间的中转,用于向服务器140发送接收到的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数据和受损数据等等),并接收服务器140根据该对战数据结算得到的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等等),并将该状态更新数据下发至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以设备控制系统中包含一个控制设备以及两个对战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设备控制系统中可以包含n个控制设备以及(n+m)个对战设备,其中,n≥2,m≥1,且(n+m)个对战设备中包括n个第一对战设备以及m个第二对战设备(即n个玩家控制n个对战设备并添加m个自动对战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设备控制系统中包含控制设备以及对战设备的数量进行限定。
在图1所示的设备控制系统中,控制设备110,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120建立连接。
进行对战前,玩家使用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其中,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可以通过红外线、蓝牙等方式建立连接。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120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在对战过程中,玩家通过控制设备对第一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设备接收玩家触发的外部控制操作,并根据该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第一对战设备前进、后退、转弯、进行攻击等等。
如图2所示,控制设备21显示有控制界面,该控制界面中包括方向控制组件211以及攻击组件212,控制设备即通过上述组件接收玩家的外部控制操作,并向第一对战设备22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第一对战设备120,用于根据该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对应的,第一对战设备120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130,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根据该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对于预先配置有自动控制逻辑的第二对战设备来说,第二对战设备在对战过程中实时获取与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该相对位置和自动控制逻辑确定执行何种对战动作。其中第二对战设备可以执行自动跟随或自动攻击等对战动作。
比如,当第二对战设备获取到与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后,根据预先配置的自动控制逻辑,向第一对战设备所在方向行驶,达到自动跟随的效果;又比如,第二对战设备还可以根据预设的自动控制逻辑,向第一对战设备所在方向发送攻击信号,达到自动攻击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用户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时,该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位置模拟出与其对战的效果;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达到了单个玩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实现对战设备间对战的效果。
为了模拟出更加真实的对战场景,在进行对战前,控制设备也可以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在对战过程中,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可以相互发动攻击,并在发动或受到攻击时向控制设备上报相应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控制设备根据收到的数据对各个对战设备的设备状态进行更新和下发,由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下发的设备状态模拟出不同的对战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个对战设备均支持手动控制状态和自动控制状态两种对战状态,且对战设备采用何种对战状态进行对战由玩家自行设置。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以及第二对战设备相连后,玩家可以在相应设置界面设置第一对战设备以手动控制状态进行对战,设置第二对战设备以自动控制状态进行对战。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战设备本体上可以设置用于切换对战状态的开关,玩家通过拨动开关即可设置对战设备启用自动控制状态;或者,在对战设备不支持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在对战设备上安装额外的自动控制模块来启用自动控制状态。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上报的对战数据,向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下发状态更新数据,状态更新数据由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其中,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方发动攻击时上报的攻击数据以及受攻击方受到攻击时上报的受损数据,攻击方是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中的一个,受攻击方是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中的另一个;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对于受攻击方,控制设备根据该受攻击方上报的受攻击数据将受攻击方的生命值下调数值,扣除预定分值的对战积分,并根据下调后的生命值确定受攻击方的对战设备状态;对于攻击方,控制设备根据该攻击方上报的攻击数据将攻击方对应对战积分上调预定分值。
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接收到该状态更新数据后,执行预定的动作。比如,当状态更新数据中的生命值地域预设生命值阈值,对战设备即发出提示音或发出闪烁灯光;当状态更新数据中的对战设备状态指示为严重损伤状态时,对战设备即在继续对战预定时长后自动停止。
为了方便玩家直观了解到进行对战的各个对战设备的状态,控制设备还可以对状态更新数据进行显示。比如,如图3所示,控制设备31根据计算得到的状态更新数据,在状态显示区域311中对各个对战设备当前的状态数据进行显示,方便玩家知悉。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设备还可以将接收到的对战数据上报至服务器,由该服务器根据对战数据进行结算,并通过控制设备将结算得带的状态更新数据下发至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服务器140发送该对战数据;接收服务器140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状态更新数据由对战数据计算得到;向第一对战设备120和第二对战设备130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后,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房间建立请求,请求在服务器端创建一个对战房间。服务器接收到该房间建立请求后,为其分配对战房间以及相应的房间号,并将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添加到该对战房间中,具体的,服务器可以将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与该房间号进行关联存储。
对战过程中,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向控制设备发送对战数据,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对战数据以及分配到的房间号,向服务器发送相应的数据结算请求。服务器根据数据结算请求中包含的房间号,获取该房间号所指示对战房间中第一对战设备以及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数据,并根据当前状态数据和对战数据,结算得到状态更新数据。服务器将结算得到的状态更新数据发送至控制设备,由控制设备将状态更新数据下发至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相应的,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该状态更新数据,模拟出战损、损毁等对战效果。
本实施例中,对战设备在发动或受到攻击时向控制设备上报相应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并由控制设备或与控制设备相连的服务器根据收到的数据对各个对战设备的设备状态进行更新和下发,最终由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下发的设备状态模拟出对战效果,提升了对战过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当系统中包含两个以上对战设备时,控制设备接收到对战数据时,需要对对战数据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的对战数据对相应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更新。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检测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若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攻击数据与受损数据匹配;根据匹配的攻击数据和受损数据确定状态更新数据。
攻击方上报的攻击数据中,携带有攻击方设备标识,受攻击方上报的受攻击数据中携带有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以及攻击方设备标识。当控制设备同时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时,即根据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中携带的攻击方设备标识进行匹配。
比如,控制设备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其中,攻击数据1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A”;攻击数据2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数据1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A”,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数据2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C”。由于攻击数据1和受攻击数据1对应的攻击方设备标识相同,控制设备即确定攻击数据1和受攻击数据1匹配,并进一步确定设备A和设备B对应的状态更新数据。类似的,由于攻击数据2和受攻击数据2对应的攻击方设备标识相同,控制设备即确定攻击数据2和受攻击数据2匹配,并进一步确定设备B和设备C对应的状态更新数据。
本实施例中,控制设备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时,根据匹配机制对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进行匹配,并进一步根据匹配的对战数据对相应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更新,避免了控制设备因短时间内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所导致的设备状态结算错误。
在进行对战前,控制设备可以接收玩家为第二对战设备设置自动控制参数,并将根据该自动控制参数生成的自动控制配置下发给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该自动控制配置执行相应动作。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在对战前接收为第二对战设备130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第二对战设备130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根据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向第二对战设备130下发自动控制配置;
其中,进攻概率指示第二对战设备130发动攻击的概率,躲避概率指示第二对战设备130躲避攻击的概率。
控制设备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并指示第二对战设备启用自动控制状态时,控制设备即显示相应的自动控制参数设置界面,接收玩家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其中,玩家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可以是简单的自动控制等级,也可以是一组具体的参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自动控制参数中可以包含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
攻击类型指示第二对战设备所能发动攻击的类型,且不同的攻击类型所对应的攻击伤害数值不同;进攻概率指示第二对战设备发动攻击的概率,具体的,针对不同的攻击类型,玩家可以设置攻击类型各自对应的进攻概率;躲避概率指示第二对战设备躲避其他对战设备攻击的概率。
比如,如图4所示,控制设备41控制第二对战设备42开启自动控制状态后,通过自动控制参数设置界面412接收用户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并将生成的自动控制配置下发至第二对战设备42。
需要说明的是,玩家还可以设置第二对战设备的防御值或设置第二对战的自动控制倾向(比如倾向攻击或倾向躲避)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第二对战设备130,还用于根据第一对战设备120的相对位置以及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为了模拟出玩家控制的效果,第二对战设备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实时位置后,根据自动控制配置确定执行何种动作。比如,第二对战设备获取到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前方,且自动控制配置指示的自动控制逻辑是向正前方对战设备发射导弹时,第二对战设备130即通过武器发射组件向前方的第一对战设备发射攻击信号,该攻击信号中调制有攻击类型为导弹的攻击信息。
本实施例中,玩家可以自行设置对战设备的自动控制参数,丰富了对战模式,提高了对战的趣味性。
由于第二对战设备130的处理能力有限,导致第二对战设备只能根据自动控制配置执行简单的动作(比如自动跟随或向前方发射导弹)。为了使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出玩家控制的效果,第二对战设备可以借助控制设备强大的处理能力进行模拟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130,还用于向控制设备110发送第一对战设备120的相对位置。
第二对战设备通过与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向控制设备发送获取的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
控制设备110,还用于根据相对位置、第一对战设备120的当前状态、第二对战设备130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向第二对战设备130发送执行指令。
控制设备中维护有与其相连的各个对战设备的实时状态。当接收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与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时,即综合各个对战设备当前的状态、相对位置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执行指令。由于控制设备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综合大量数据生成的执行指令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出玩家控制的效果。
第二对战设备130,还用于接收该执行指令;根据该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相应的,第二对战设备根据接收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模拟出真实玩家控制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对战设备借助控制设备的处理能力,在对战过程中与控制设备进行实时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使得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更加复杂的自动控制逻辑进行自动对战,提高了对战的真实性。
第二对战设备在实现获取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时,第一对战设备120,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通过无线发射组件广播无线信号;
第二对战设备130,还用于通过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接收无线信号,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具有各自对应的接收方向;根据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无线接收组件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与第二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
当玩家使用第二对战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时,第一对战设备会通过内置的无线发射组件向四周循环广播预定无线信号,该无线信号中携带有第一对战设备的设备标识。其中,该无线发射组件可以是红外线发射管或激光发射管,相应的,该无线信号即为经过调制的红外线信号或激光信号,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第一对战设备在广播无线信号的同时,参与对战的第二对战设备即可以通过设置在对战设备本体周侧的无线接收组件接收该无线信号。为了使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该无线信号感知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第二对战设备的本体周侧设置有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且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相对设置。同时,各个无线接收自检具有各自对应的无线信号接收方向,用于接收来自指定方向的无线信号。比如,第二对战设备的前端和后端对应设置有两个无线接收组件,其中,位于前端的无线接收组件用于接收来自前方的无线信号,位于后端的无线接收组件用于接收来自后方的无线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对战设备51的周侧对称设置有四个无线接收组件,分别为第一无线接收组件51a,第二无线接收组件51b,第三无线接收组件51c和第四无线接收组件51d,且四个无线接收组件分别用于接收来自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的无线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对战设备的周侧可以设置四个以上无线接收组件,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二对战设备周侧的无线接收组件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由于第二对战设备中的无线接收组件具有各自的接收方向,无法接收来自其接收方向以外的无线信号,比如,接收方向为前方的无线接收组件无法接收到来自后方的无线信号。因此,第一对战设备广播的无线信号只能被部分无线接收组件接收到,而第一对战设备即可根据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无线接收组件的位置信息,进一步确定发射该无线信号的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
结合图5所示的第二对战设备51,当第一无线接收组件51a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前方;
当第二无线接收组件51b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后方;
当第三无线接收组件51c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左侧;
当第四无线接收组件51d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右侧;
当第一无线接收组件51a和第三无线接收组件51c均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左前方;
当第一无线接收组件51a和第四无线接收组件51d均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右前方;
当第二无线接收组件51b和第三无线接收组件51c均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左后方;
当第二无线接收组件51b和第四无线接收51d组件均接收到无线信号时,确定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右后方。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对战设备的周侧设置多个无线接收组件,使得第二对战设备根据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无线接收组件的位置信息,不仅可以确定第一对战设备相对于第二对战设备的正方向位置,还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出第一对战设备相对于第二对战设备的斜方向位置。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设备控制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控制设备110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步骤602,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该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用户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时,该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位置模拟出与其对战的效果;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达到了单个玩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实现对战设备间对战的效果。
由于第二对战设备中控制芯片的处理能力有限,导致第二对战设备只能根据预设自动控制配置执行简单的动作(比如自动跟随),无法在对战过程中模拟出不同的对战状态,比如战损状态或损毁状态等等。为了使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模拟出更加真实的对战状态,第二对战设备可以借助控制设备强大的处理能力进行模拟对战。
请参考图7A,其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设备控制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控制设备110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在对战前,控制设备可以通过蓝牙或红外线,分别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可选的,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后,控制设备可以指示第一对战设备启用手动控制状态,手动控制状态下,用户可以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进行对战。
步骤702,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与上述步骤701相似的,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的同时,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可选的,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后,控制设备可以指示第二对战设备启用自动控制状态,自动控制状态下,第二对战设备根据预设自动控制配置自动对战,而不受用户控制。
步骤703,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对于未启用自动控制状态的第一对战设备,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其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使得第一对战设备能够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步骤704,在对战过程中,接收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该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
为了模拟出真实的对战场景,对战过程中,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在对战过程中可以相互发动攻击,并在发动或受到攻击时向控制设备上报相应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对应的,控制设备接收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
步骤705,根据该对战数据,向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状态更新数据由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其中,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对于受攻击方,控制设备根据该受攻击方上报的受攻击数据将受攻击方的生命值下调数值,扣除预定分值的对战积分,并根据下调后的生命值确定受攻击方的对战设备状态;对于攻击方,控制设备根据该攻击方上报的攻击数据将攻击方对应对战积分上调预定分值。
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接收到该状态更新数据后,执行预定的动作。比如,当状态更新数据中的生命值地域预设生命值阈值,对战设备即发出提示音或发出闪烁灯光;当状态更新数据中的对战设备状态指示为严重损伤状态时,对战设备即在继续对战预定时长后自动停止。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用户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时,该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位置模拟出与其对战的效果;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达到了单个玩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实现对战设备间对战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对战设备在发动或受到攻击时向控制设备上报相应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并由控制设备或与控制设备相连的服务器根据收到的数据对各个对战设备的设备状态进行更新和下发,最终由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下发的设备状态模拟出对战效果,提升了对战过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基于如7A所示的设备控制方法,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控制设备还可以将接收到的对战数据上报至服务器,由该服务器根据对战数据进行结算,并通过控制设备将结算得带的状态更新数据下发至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如图7B所示,上述步骤705可以被替换为如下步骤。
步骤706,向服务器发送对战数据。
控制设备向服务器转发接收到对战数据。相应的,服务器接收到该对战数据后,根据该对战数据结算得到状态更新数据,并向服务器发送该状态更新数据。
步骤707,接收服务器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状态更新数据由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步骤708,向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与上述步骤705相似的,控制设备通过建立的连接向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使得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状态更新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比如闪烁血量灯)。
基于如7A所示的设备控制方法,当系统中包含两个以上对战设备时,控制设备接收到对战数据时,需要对对战数据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的对战数据对相应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更新。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9,检测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
攻击方上报的攻击数据中,携带有攻击方设备标识,受攻击方上报的受攻击数据中携带有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以及攻击方设备标识。当控制设备同时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时,即根据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中携带的攻击方设备标识进行匹配。
步骤710,若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攻击数据与受损数据匹配。
比如,控制设备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其中,攻击数据1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A”;攻击数据2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数据1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A”,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数据2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B”,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为“设备C”。由于攻击数据1和受攻击数据1对应的攻击方设备标识相同,控制设备即确定攻击数据1和受攻击数据1匹配,并进一步确定设备A和设备B对应的状态更新数据。类似的,由于攻击数据2和受攻击数据2对应的攻击方设备标识相同,控制设备即确定攻击数据2和受攻击数据2匹配,并进一步确定设备B和设备C对应的状态更新数据。
控制设备将对战数据中的攻击数据与受损数据进行匹配后,执行上述步骤705,或执行上述步骤706至步骤708。
本实施例中,控制设备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时,根据匹配机制对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进行匹配,并进一步根据匹配的对战数据对相应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更新,避免了控制设备因短时间内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所导致的设备状态结算错误。
基于如7A所示的设备控制方法,如图7C所示上述步骤702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11,接收为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玩家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可以是简单的自动控制等级,也可以是一组具体的参数。本实施例以该自动控制参数中可以包含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步骤712,根据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
步骤713,向第二对战设备下发自动控制配置,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以及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为了模拟出玩家控制的效果,第二对战设备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实时位置后,根据自动控制配置确定执行何种动作。比如,第二对战设备获取到第一对战设备位于第二对战设备的前方,且自动控制配置指示的自动控制逻辑是向正前方对战设备发射导弹时,第二对战设备130即通过武器发射组件向前方的第一对战设备发射攻击信号,该攻击信号中调制有攻击类型为导弹的攻击信息。
基于如7A所示的设备控制方法,如图7D所示,上述步骤703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14,接收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
第二对战设备通过与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向控制设备发送获取的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相应的,控制设备接收该相对位置。
步骤715,根据相对位置、第一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
控制设备中维护有与其相连的各个对战设备的实时状态。当接收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与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时,即综合各个对战设备当前的状态、相对位置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执行指令。由于控制设备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综合大量数据生成的执行指令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出玩家控制的效果。
步骤716,向第二对战设备发送执行指令,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相应的,第二对战设备根据接收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模拟出真实玩家控制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对战设备借助控制设备的处理能力,在对战过程中与控制设备进行实时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使得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更加复杂的自动控制逻辑进行自动对战,提高了对战的真实性。
结合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第二对战设备以及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示意性如图8所示。
步骤801,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步骤802,控制设备与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步骤803,控制设备接收为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
步骤804,控制设备根据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并向第二对战设备下发自动控制配置。
步骤805,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步骤806,第一对战设备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步骤807,第二对战设备获取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
步骤808,第二对战设备根据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步骤809,控制设备接收第一对战上报的对战数据。
步骤810,控制设备接收第二对战上报的对战数据。
步骤811,控制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该对战数据。
步骤812,服务器向控制设备发送根据对战数据结算得到状态更新数据。
步骤813,控制设备向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下述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对于装置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可以参考上述一一对应的方法实施例。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该设备控制装置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图1中控制设备11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该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901,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控制模块902,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第二对战设备,使得用户通过控制设备手动控制第一对战设备时,该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第一对战设备的位置模拟出与其对战的效果;解决了对战设备之间进行对战时,需要至少两名玩家对各自的对战设备进行控制,当玩家人数不足两人时,将无法进行对战的问题;达到了单个玩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具有自动对战功能的对战设备,实现对战设备间对战的效果。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模块903和下发模块904:
所述第二连接模块903,用于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下发模块904,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根据所述对战数据,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或,
所述第二连接模块903,用于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下发模块904,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服务器发送所述对战数据;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其中,所述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方发动攻击时上报的攻击数据以及受攻击方受到攻击时上报的受损数据,所述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受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另一个;
所述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检测模块905,用于检测所述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所述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
确定模块906,用于若所述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所述攻击数据与所述受损数据匹配;
所述下发模块904,还用于根据匹配的所述攻击数据和所述受损数据确定所述状态更新数据。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907,用于接收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所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生成模块908,用于根据所述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
配置下发模块909,用于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所述自动控制配置,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其中,所述进攻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动攻击的概率,所述躲避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躲避攻击的概率。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910,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
第二生成模块911,用于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
发送模块912,用于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所述执行指令,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本实施例中,对战设备在发动或受到攻击时向控制设备上报相应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并由控制设备或与控制设备相连的服务器根据收到的数据对各个对战设备的设备状态进行更新和下发,最终由第一对战设备和第二对战设备根据下发的设备状态模拟出对战效果,提升了对战过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本实施例中,控制设备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时,根据匹配机制对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进行匹配,并进一步根据匹配的对战数据对相应对战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更新,避免了控制设备因短时间内接收到多组攻击数据和受攻击数据所导致的设备状态结算错误。
本实施例中,第二对战设备借助控制设备的处理能力,在对战过程中与控制设备进行实时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使得第二对战设备能够根据更加复杂的自动控制逻辑进行自动对战,提高了对战的真实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装置,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控制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控制置与设备控制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999
图10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控制设备110,具体来讲:
控制设备1000可以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1010、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20、输入单元1030、显示单元1040、传感器1050、音频电路1060、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1070、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1080、以及电源10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控制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控制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RF电路10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1080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1010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收发信机、耦合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10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电子邮件、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短消息服务)等。
存储器10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10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0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控制设备10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0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102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1080和输入单元1030对存储器1020的访问。虽然图10示出了RF电路101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控制设备1000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输入单元10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1030可包括触敏表面10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32。触敏表面1031,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1031上或在触敏表面10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10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080,并能接收处理器10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敏表面1031。除了触敏表面1031,输入单元10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10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10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10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控制设备100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1040可包括显示面板104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41。进一步的,触敏表面103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1041之上,当触敏表面10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0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0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0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10中,触敏表面1031与显示面板10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1031与显示面板1041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控制设备100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0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10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控制设备10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10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控制设备100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1060、扬声器1021,传声器1022可提供用户与控制设备10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0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021,由扬声器102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102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0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1080处理后,经RF电路1010以发送给另一控制设备,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020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1060还可能包括耳塞插孔,以提供外设耳机与控制设备1000的通信。
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1070可以是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蓝牙模块或红外线模块等。控制设备1000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1070可以与对战设备上设置的无线传输模块进行信息的传输。
处理器1080是控制设备10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控制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20内的数据,执行控制设备1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控制设备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0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可选的,处理器10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80中。
控制设备100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090(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0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109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未示出,控制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设备1000还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支持例外情况,单数形式“一个”(“a”、“an”、“the”)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的任意和所有可能组合。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设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包括至少两个对战设备以及控制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或,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服务器发送所述对战数据;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所述状态更新数据;
其中,所述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方发动攻击时上报的攻击数据以及受攻击方受到攻击时上报的受损数据,所述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受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另一个;
所述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攻击数据中包含攻击方设备标识,所述受损数据中包含受攻击方设备标识以及攻击方设备标识;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检测所述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所述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若所述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所述攻击数据与所述受损数据匹配;根据匹配的所述攻击数据和所述受损数据确定所述状态更新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在对战前接收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所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所述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所述自动控制配置;
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其中,所述进攻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动攻击的概率,所述躲避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躲避攻击的概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还用于向所述控制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
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所述执行指令;
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执行指令;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战设备,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通过无线发射组件广播无线信号;
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还用于通过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接收所述无线信号,所述至少两个无线接收组件具有各自对应的接收方向;根据接收到所述无线信号的无线接收组件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对战设备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
7.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设备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并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第一对战设备根据所述控制设备发送的所述控制指令进行对战;
第二对战设备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8.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
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根据所述对战数据,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或,
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服务器发送所述对战数据;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其中,所述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方发动攻击时上报的攻击数据以及受攻击方受到攻击时上报的受损数据,所述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受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另一个;
所述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所述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
若所述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所述攻击数据与所述受损数据匹配;
根据匹配的所述攻击数据和所述受损数据确定所述状态更新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还包括:
接收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所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所述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
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所述自动控制配置,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其中,所述进攻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动攻击的概率,所述躲避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躲避攻击的概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
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所述执行指令,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13.一种设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用于与第一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控制模块,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根据接收到的外部控制操作,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与第二对战设备进行对战,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在对战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相对位置,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进行自动对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模块和下发模块,
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下发模块,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根据所述对战数据,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
或,
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下发模块,还用于在对战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上报的对战数据;向服务器发送所述对战数据;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状态更新数据,所述状态更新数据由所述对战数据计算得到;向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状态更新数据;
其中,所述对战数据包括攻击方发动攻击时上报的攻击数据以及受攻击方受到攻击时上报的受损数据,所述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受攻击方是所述第一对战设备和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中的另一个;
所述状态更新数据包括生命值、对战积分和对战设备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攻击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与所述受损数据中包含的攻击方设备标识是否一致;
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攻击方设备标识一致,则确定所述攻击数据与所述受损数据匹配;
所述下发模块,还用于根据匹配的所述攻击数据和所述受损数据确定所述状态更新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4和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设置的自动控制参数,所述自动控制参数中包含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初始生命值、攻击类型、进攻概率和躲避概率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自动控制参数生成自动控制配置;
配置下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下发所述自动控制配置,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以及所述自动控制配置进行自动对战;
其中,所述进攻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动攻击的概率,所述躲避概率指示所述第二对战设备躲避攻击的概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所述相对位置;
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及预设控制逻辑,生成相应的执行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对战设备发送所述执行指令,所述第二对战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执行相应动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8374.5A CN105999729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PCT/CN2017/083156 WO2017190680A1 (zh) | 2016-05-06 | 2017-05-05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 |
US16/043,868 US10773176B2 (en) | 2016-05-06 | 2018-07-24 | Device control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trol device |
US16/991,019 US11426673B2 (en) | 2016-05-06 | 2020-08-12 | Device control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trol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8374.5A CN105999729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99729A true CN105999729A (zh) | 2016-10-12 |
Family
ID=5708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98374.5A Pending CN105999729A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773176B2 (zh) |
CN (1) | CN105999729A (zh) |
WO (1) | WO2017190680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190680A1 (zh) * | 2016-05-06 | 2017-11-09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 |
WO2017190679A1 (zh) * | 2016-05-06 | 2017-11-09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对战设备自动控制方法、对战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211377A (zh) * | 2018-03-21 | 2018-06-29 | 丁天威 | 一种实现玩具机器人个性化控制的系统 |
CN108325216A (zh) * | 2017-12-29 | 2018-07-27 | 泉州鹰击长空遥控科技有限公司 | 遥控玩具的位置捕获方法及其装置、用户终端和系统 |
CN110290846A (zh) * | 2018-06-29 | 2019-09-27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对战的处理方法、服务器以及可移动平台 |
CN111615087A (zh) * | 2019-02-26 | 2020-09-01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联网对战可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24845B1 (ko) * | 2019-10-02 | 2021-11-11 | (주)케이시크 | 사용자 게임 연계 자율주행 방법 및 시스템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59753A1 (fr) * | 2001-01-24 | 2002-08-01 | Index Corporation | Systeme de commande a distance, et microserveur |
CN201978498U (zh) * | 2010-11-02 | 2011-09-21 | 胡志宇 | 多功能体验式遥控系统 |
US20150253771A1 (en) * | 2008-02-12 | 2015-09-10 | Katherine C. Stuckman | Radio controlled aircraft, remote controller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
CN105214302A (zh) * | 2014-07-01 | 2016-01-06 | 北京东方达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飞碟打靶系统、飞碟及电子枪 |
CN105311841A (zh) * | 2014-07-21 | 2016-02-10 | 胡裕民 | 遥控追逐玩具 |
CN105413168A (zh) * | 2015-11-04 | 2016-03-23 | 苏州智慧章鱼玩具有限公司 | 智能玩具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80077B2 (en) * | 2001-11-01 | 2004-08-24 | Mattel, Inc. | Master and slave toy vehicle pair |
EP1581318A4 (en) * | 2002-10-31 | 2006-08-30 | Mattel Inc | REMOTE CONTROL,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GAME USING THE REMOTE CONTROL UNIT |
JP4371665B2 (ja) * | 2003-01-17 | 2009-11-25 |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遠隔操作玩具とそのフィールド |
US7862428B2 (en) * | 2003-07-02 | 2011-01-04 | Ganz | Interactive action figures for gaming systems |
WO2005009574A1 (ja) * | 2003-07-29 | 2005-02-03 | Konami Corporation | 遠隔操作玩具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駆動機器 |
US7704119B2 (en) * | 2004-02-19 | 2010-04-27 | Evans Janet E | Remote control game system with selective component disablement |
EP1833586A4 (en) * | 2004-10-26 | 2008-12-03 | Mattel Inc | TOY VEHICLE PLAYING SET |
CN101058028B (zh) * | 2006-04-18 | 2010-05-12 | 阎跃军 | 与导航定位接收机结合的模型虚拟对抗装置 |
FR2908322B1 (fr) * | 2006-11-09 | 2009-03-06 | Parrot Sa | Procede de definition de zone de jeux pour un systeme de jeux video |
JP4925817B2 (ja) * | 2006-12-28 | 2012-05-09 |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シューティング玩具 |
US20080311821A1 (en) * | 2007-06-12 | 2008-12-18 | Yu-Min Hu | Remote control chasing toy |
US8632376B2 (en) * | 2007-09-20 | 2014-01-21 | Irobot Corporation | Robotic game systems and methods |
TWM439507U (en) * | 2012-01-20 | 2012-10-21 | Glovast Technology Ltd | Real-time remote controlled combat gaming devices |
US10537821B2 (en) * | 2014-06-30 | 2020-01-2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Interactive play sets |
CN105279947B (zh) * | 2015-10-19 | 2017-04-12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
CN105999729A (zh) * | 2016-05-06 | 2016-10-12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
2016
- 2016-05-06 CN CN201610298374.5A patent/CN105999729A/zh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5-05 WO PCT/CN2017/083156 patent/WO201719068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
- 2018-07-24 US US16/043,868 patent/US1077317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12 US US16/991,019 patent/US1142667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59753A1 (fr) * | 2001-01-24 | 2002-08-01 | Index Corporation | Systeme de commande a distance, et microserveur |
US20150253771A1 (en) * | 2008-02-12 | 2015-09-10 | Katherine C. Stuckman | Radio controlled aircraft, remote controller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
CN201978498U (zh) * | 2010-11-02 | 2011-09-21 | 胡志宇 | 多功能体验式遥控系统 |
CN105214302A (zh) * | 2014-07-01 | 2016-01-06 | 北京东方达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飞碟打靶系统、飞碟及电子枪 |
CN105311841A (zh) * | 2014-07-21 | 2016-02-10 | 胡裕民 | 遥控追逐玩具 |
CN105413168A (zh) * | 2015-11-04 | 2016-03-23 | 苏州智慧章鱼玩具有限公司 | 智能玩具系统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190680A1 (zh) * | 2016-05-06 | 2017-11-09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 |
WO2017190679A1 (zh) * | 2016-05-06 | 2017-11-09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对战设备自动控制方法、对战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US10773176B2 (en) | 2016-05-06 | 2020-09-15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Device control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trol device |
US11426673B2 (en) | 2016-05-06 | 2022-08-30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Device control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trol device |
CN108325216A (zh) * | 2017-12-29 | 2018-07-27 | 泉州鹰击长空遥控科技有限公司 | 遥控玩具的位置捕获方法及其装置、用户终端和系统 |
CN108211377A (zh) * | 2018-03-21 | 2018-06-29 | 丁天威 | 一种实现玩具机器人个性化控制的系统 |
CN108211377B (zh) * | 2018-03-21 | 2024-04-16 | 丁天威 | 一种实现玩具机器人个性化控制的系统 |
CN110290846A (zh) * | 2018-06-29 | 2019-09-27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对战的处理方法、服务器以及可移动平台 |
CN110290846B (zh) * | 2018-06-29 | 2021-09-2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对战的处理方法、服务器以及可移动平台 |
CN111615087A (zh) * | 2019-02-26 | 2020-09-01 |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 联网对战可移动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190680A1 (zh) | 2017-11-09 |
US10773176B2 (en) | 2020-09-15 |
US20200368631A1 (en) | 2020-11-26 |
US20180326315A1 (en) | 2018-11-15 |
US11426673B2 (en) | 202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99729A (zh) |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及装置 | |
CN104113782B (zh) | 基于视频的签到方法、终端、服务器及系统 | |
CN104618440B (zh) |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4133652B (zh) | 一种音频播放控制方法,及终端 | |
CN109542378A (zh) | 屏幕共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5279947B (zh) | 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 |
CN105096157A (zh) | 虚拟物品接收方法、发送方法、交互方法和设备 | |
CN106161176A (zh) | 群组会话消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6507180A (zh) | 一种视频处理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5208458A (zh) | 虚拟画面展示方法和装置 | |
CN103442330A (zh) | 一种位置通知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135728B (zh) |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 |
CN104375811A (zh) | 一种音效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3530520A (zh) | 一种数据获取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5681161A (zh) | 一种添加好友账户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3886198B (zh) |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终端、服务器及系统 | |
CN103745133A (zh) |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终端 | |
CN105227890A (zh) | 视频通话方法和装置 | |
CN106422325A (zh) | 一种数据交互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
CN103593247B (zh) | 一种数据传递方法、及装置 | |
CN106303605B (zh) | 一种发送通知消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3312783B (zh) | 一种功能模式切换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 |
CN103347093B (zh) | 用户数据更新方法和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 |
CN106331365A (zh) | 一种飞行器对战的方法、相关设备以及系统 | |
CN103312907B (zh) | 语音通道分配管理方法、语音服务器及通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